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 2006年第3期
编号:11273508
β内酰胺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吉林医药医学学报》 2006年第3期
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性,1β内酰胺酶,2超广谱β内酰胺酶,3小结,参考文献:
     关 键 词: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性

    β内酰胺抗生素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通的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但近年来,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1],而细菌耐药性最常见的机制是β内酰胺酶的产生[2],这些酶的种类非常多,并且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的选择压力下经常发生变异,导致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类的发展[3]。其TEM及SHV基因发生变异的例子,主要发生在E.coli 和K.peneumoniae中,特别是在医院偶发或爆发感染的产ESBLs菌株,结果造成了治疗费用的增加及住院时间的延长。为弄清细菌耐药机制,并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给医院的治疗提供更好指导,本文就近年来β内酰胺酶及ESBL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众所周知,β内酰胺抗生素主要通过作用于细菌细胞壁,使其不能正常合成[4],机制有二:第一,它们进入到细胞壁中,抑制转肽酶的活性,使其不能正常合成蛋白质,从而影响到细胞壁的完整;第二,它们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相结合,使青霉素结合蛋白不能抑制细胞壁水解酶,这样水解酶得以将细胞壁水解。为了使抗生素的抑菌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细菌便通过产生使β内酰胺失去活性的酶(β内酰胺酶)或通过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的类型,以产生耐药性。

     1 β内酰胺酶

    1.1 β内酰胺酶的合成、定位及传播方式

    β内酰胺酶既可以在细菌内组成型表达[5],如铜绿假单胞菌;又可以由质粒介导的诱导表达[6],如嗜水气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而质粒介导的方式是细菌耐药性传播的一个主要机制,在革兰氏阴性菌中利用接合的方式进行传播[7],而在革兰氏阳性菌中利用转导的方式获得耐药性状[8]。细菌的这种耐药性状的可转移性正是细菌耐药性爆发的原因。在革兰氏阴性菌中,β内酰胺酶象胞外酶一样被分泌到膜外的环境,而在革兰氏阳性菌中,β内酰胺酶在它与受体结合以攻击抗生素的之前则停留在周质腔中[2]。

    1.2 β内酰胺酶的作用机制

    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有两种作用机制。第一,绝大多数常见的β内酰胺酶有一个依赖丝氨酸发挥作用的机制,并且根据氨基酸序列组成分为三类(A,C和D)。通常它们的活性位点具有一个狭窄的纵形沟状结构,在沟的底部形成了一个空腔(氧阴离子袋),这种疏松的构造容易弯曲,便于结合底物[2]。由于β内酰胺环上的羰基碳在结合β内酰胺酶活性部位的丝氨酸时发生了不可逆的反应,结果使其成为开环物,进而重建了β内酰胺酶[2]。这类酶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单内酰环类抗生素都有活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4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