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药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1275783
淋球菌耐药性及R质粒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广东药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淋球菌;耐药性;R质粒,,淋球菌;耐药性;R质粒,1耐药现状,2耐药质粒,3耐药机制,4参考文献
     关键词 淋球菌;耐药性;R质粒

    淋球菌引起的淋病是我国目前流行的性传播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1]。随着传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对淋球菌耐药的增强,探索更有效的抗生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十分重要。近几年来,氟喹诺酮和广谱头孢菌素是治疗淋病最有效的抗生素,但目前已出现了针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菌株,且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有日渐增加的趋势[2]。淋球菌的耐药性中很大一部分与R质粒的关系比较密切,为此,本文就淋球菌耐药现状、R质粒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耐药现状

    自从1976年首例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发现以来,目前在全世界约9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报道发现了PPNG。流行率最高的是东南亚。世界各地报道PPNG的检出率见表1。

    表1 世界各地PPNG、TRNG(抗四环素淋球菌)检出率(略)

    从表中可看出,PPNG检出率最高的是亚非国家。但近年来各地报道的PPNG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近年来不用青霉素作为治疗淋病的首选药而代之以喹诺酮类药物有关[3]。1985年Faruki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流行于1983年)分离出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淋球菌(CMRNG),同年,自美国费城、亚特兰大等17个州分离的99株由质粒介导的抗四环素淋球菌(TRNG)首次得到鉴定。一些国家也相继发现TRNG菌株,检出率见表1。1981年,Winston等在美国发现耐壮观霉素的淋球菌,是由染色体某一部位突 变而导致淋球菌核糖体对壮观霉素的敏感性改变所致。近年来,由于新的抗生素广泛使用,与之相应的耐药菌株也开始出现。如耐氟喹诺酮菌株在香港和菲律宾约占10%,一些远东国家耐药菌株(中度耐药)高达50%,在北美,一些中度耐药和高度耐药菌株的出现,与CDC推荐的使用环丙氟哌酸、氟嗪酸治疗无效有关[2]。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三嗪已广泛应用于淋病治疗,国外已发现对头孢三嗪敏感性降低或耐药的菌株。美国西雅图地区1985~1991年淋球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头孢三嗪MIC呈上升趋势并与其它β内酰胺抗生素(如青霉素)的MIC有显著相关性[4],泰国及菲律宾也分离出头孢三嗪MIC≥1 mg/L的淋球菌[5]。

    我国自1987年开始监测淋球菌的耐药性,发现PPNG菌株近年来大幅度上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71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