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质疑中医 > 张功耀
编号:11276652
孔子不信巫医考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9日
     张功耀(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长沙,410083)

    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知识界的名流都不相信中医。其实,在中国以往的历史上,也同样不乏不信中医的知识界名流。其中,孔子就是最著名也最坚决的一个。

    孔子一生笃守“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的治学格言。正因为如此,他对那些不明不白的巫和医是从来不相信的。

    《论语》记载孔子不信巫的行为见于《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丘曰:‘丘之祷久矣。’”此处的“诔”,原是一种周朝旧制,它专为士大夫以上的官员死后祈求悔过还善、神灵护佑而制作的祷文。在民间,“诔”则是对任何无理(说不清理由)事物的求福祈祷。比如,一个人病了,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让疾病好转,人们便把实现好转的希望寄托于祷念这种“诔文”。有文献表明,通常它以诔其患者的功德来祈祷。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这样的祈祷活动其实就是“巫”。很明显,孔子并不相信这种诔其功德的祈祷可以使疾病好转。

    孔子不信医的证据可见于《论语·乡党》:“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这个事迹反映,季康子给孔子送来中药,出于礼貌,孔子很客气地拜收了季康子的药。却根本不相信那些药可以治病,只得把它放在一边,没有尝。

    另有一事,更能反映孔子对中医的态度:

    孔子在《春秋·昭公19年》中记载过一件大事。这年夏,鲁国许悼公患了疟疾。5月,饮了其子许止给的中药后死亡。然后,许止奔到晋国写书自责,并告诫后人说:“尽心力以事君,舍药物可也。”(《左传·昭公19年》)尽管许止做了这样的自责,但后人却并不都原谅他。一片好心,却把父亲毒死了,这算不算“弑君”?后来的历史学家对此颇有争议。有人认为,许悼公的死属于“正卒”,许止为父亲进药导致父亲被毒死,不应该被认为是“弑君”。但是,当时的人们十分计较。在许止奔晋不到一年死亡之后,后人对臣子的死都立了牌位,唯独没有给许止立牌位。可见,当时的人们对进药所产生的过失是看得很严重的。孔子写《春秋》时,很坚定地认定许止的行为是“弑君”。据《春秋三传集注》的作者杜预分析,孔子写《春秋》遵守褒贬分明的原则。孔子对臣子向君王进药,无论是否当场毒死,也无论进药前是否由臣子尝过,都是当作罪恶看的。杜预说:“盖以悼公之死,由于世子之药。则止虽非弑,而弑君之罪,止有不得而辞者。故加弑焉。所以教天下之为臣子者也”。可见,孔子对臣子向君王“进药”的禁止程度是毫不含糊的。这也反映出孔子既不信巫也不信医的坚决性。

    总括以上,我们就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另外一句格言:“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在一些《论语》注释著作中这句话多被误解为,“没有恒心的人不要学习巫和医”。其实,这样的解释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极其相左。既然孔子既不信巫也不信医,是断然不会劝告人们用“恒心”去学习巫和医的。笔者以为,孔子这里的“恒”,是指一种恒定不移的因果规律。既然医和巫不能确定它们与疾病之间恒定不移的因果关系,则所有的人都没有权力为病人施行巫和医。因此,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生老病死)是无常的,不可以为人施行巫术或医术。”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经由孔子表达出来的也许是最早的“废医论”观点。

    孔子既不相信祷告,也不相信医药,病却照样好了,而且活了70多岁。与丁文江、傅斯年之辈因为有西医而不接受中医不同,孔子是没有西医也拒不接受中医。他靠什么使自己的疾病好转,并保持身体健康呢?

    读过《论语》的读者知道,孔子有三慎:“齐、战、疾”。(《述而》)可见,孔子对于疾病历来慎重,从不“病急乱投医”。不管是他自己,还是他的弟子病了,他既不主张做祷告,也不主张请医生。所以,孔子一生有病,反对他的弟子为他请医生;他的弟子有病,孔子也不为他们请医生。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人一经染病,是没有办法治疗的,只有通过注意饮食和加减衣服来进行调养。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这可能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因为当时还没有任何可靠的病理和医理,因此,孔子认为,避免染病比治病要重要得多。为此,孔子特别重视日常的保健工作。《论语》中记载有许多孔子谈论树立正确的饮食起居习惯的格言,至今还颇有劝导价值: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又:“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由于孔子注意以洁净而简朴的方式防病,反对用一些因果关系不明确的巫和医来“治病”。于是,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格言流传至今了。

    遗憾的是,孔子的这个“废医论”格言被后来的一些中医理论家歪曲了,成了没有病也要吃补药、练气功的劝导语。孔子“不治已病”,是因为他那个时候的医学水平没有达到可靠的 “恒”的境界,误入了他不喜欢的“怪、乱、力、神”的歧途。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告别了“怪、乱、力、神”,医理和病理都说得十分明确,甚至还有实验证明的“医”,孔子还是会接受的。

    原文位置: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网

    http://hps.phil.pku.edu.cn/viewarticle.php?sid=1994&st=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