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真传
编号:11289984
卫气源于中焦出于下焦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33期
     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对卫气的定义是: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并指出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由水谷精气中的“悍气”化生。具有“剽疾滑利”的特性。由此观之,卫气来源于中焦脾胃。

    《灵枢·营卫生会篇》中有这样一段经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这段经文指出,卫气乃水谷精微中“浊者”所化。但接着又有“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既然水谷精微乃中焦所化,为什么同一篇经文又有“卫出于下焦”的认识呢?考历代医家注,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卫气出于上焦。《灵枢集注·卷二》注云:“下,当作上。《决气》篇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五味论》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荣诸阳者也。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又《灵枢·痈疽》曰:“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另外,《太素》卷第十二首篇,《千金》卷二十第四,《外台》卷六引《删繁》《灵枢略》“下”并作“上”。张志聪曰:“下当作上。”再有就是观近现代之医家,也多持此观点。如郭蔼春教授在其编著的《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中直接把“卫出于下焦”解释为“卫气是从上焦发出来的”。此观点还有一个证据就是经络,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经络与气血紧密联系,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另一种观点认为,卫气出于下焦。在《类经·经络类·二十三》中张介宾注:“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不入于脉,故于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循头顶下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日西阳尽,则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于阴分,其气自膀胱与肾,由下而出,故卫气出于下焦。”明代马莳在《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中的营卫生会篇这样注释:“卫气者,阳气也。始时阳气甚微,而至此则阳气甚盛,故曰阳受气于上焦,然此卫气者,乃下焦之浊气升而生之,故曰浊者为卫。”

    笔者认为,卫气由中焦水谷精微所化,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只有通过肺之宣发布散,才能布达周身,发挥卫外之功。而肾气为诸阳之源,卫气只有得其资助,方能源源不竭,肺在上焦,居高,肾在下焦,位低。肺布散趋于下,也达于表;肾温煦于上,也达于表。经脉与脏腑紧密联系,卫气与营气循行于它们之间,一在脉外,一在脉中。另外,从临床上看,如有风寒束表属实者,卫阳被遏,营卫不和,我们多从肺经论治,解表调和营卫。而年老体虚之人,多出现畏寒肢冷,盖因阳气不足,卫外也不足。归根到底还是肾阳虚衰,温煦不足。从以上两点来说,卫气与上中下三焦均关系密切。

    总言之,卫气由中焦水谷精微所化,认为“卫出于上焦”有其合理一面,认为“卫气出于下焦”也不无道理。二者看似有别,盖因强调的重点不同罢了。, 百拇医药(杨昆蓉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