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22201
沟通,需要相互理解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10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29期(总第2384期 2006.11.10)
     时下,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医患双方似乎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一方面,患者埋怨“看病贵,看病难”,且不说那动辄成千上万的医疗费,想真正感受一下“知情权”也颇为不易,几乎没有医生能有时间有耐心详细地解答病人关于疾病的所有问题,病看得“不明白”,治疗效果不佳时病人火气难免就大了;而另一方面,医生们却感叹“医生越来越难当,患者越来越难缠”,患者询问的问题多多,而诊疗时间却非常紧迫,加上医学知识的专业性,使医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患者的问题得到满意的解答。双方交流之间存在的障碍委实不小,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医患沟通到底缺什么?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医学科普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飞跃。患者求医问药不再仅仅满足于“用什么药,何时病能好”这些一般性问题,还迫切地想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理、用药副反应、疾病预后以及防治措施等等,希望这些疑问都能从医生那里一一得到完美的答案,对医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种变化固然可喜,但也对医生提出了新的问题以及挑战:是否患者每一次门诊或住院,医生都有义务把患者所有的疑问都解释清楚,而且,是否所有的医生都具备这样的能力?
, 百拇医药
    不可否认,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始终存在的。即便是“久病成医”的慢性病老患者,他对疾病的了解与一位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程度还是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患者要通过咨询医生,短时间、高效率地充分了解相关疾病知识的可行性也是非常低的。要知道,医生从跨入医学院从最基础的理论学习开始,之后再经历数年的临床实践,到最终成为有处方权的医生,需要近10年的时间。而因为医院门诊量的压力,患者门诊诊疗过程一般都很短,加起来可能也就10分钟的时间,在这短短的10分钟内,医生必须高效率地完成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诊断评估并书写处方这一系列的程序,要求他们同时再综合自己10年乃至几十年才学成、积累的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通俗,促膝而谈循循善诱,让完全不懂医学的患者得到满意的咨询答案,确实有些勉为其难。而在住院部,有的患者认为难得住院一次,总算能天天看见医生了,逮住谁就问谁,希望在看病的同时把这方面知识理解透彻,甚至连亲属的病也拿来问医生。而病房的医生也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接待每位住院患者的种种咨询,他们每个人从病人收治、病历书写到医嘱处理,同样也是忙得焦头烂额。更何况,举证责任倒置也让医生生怕说错了哪句话而被患者家属抓住把柄,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有的科室甚至还有过因为解释不慎而引发纠纷等“前车之鉴”,医生们的潜意识里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无作为,无过失”的想法,可说可不说的话,不多说一句。

    分析医患双方的“沟通心理”,可以发现,交流,缺的其实就是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从“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角度来看,医患的良好沟通是疾病诊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换位思考一下,毕竟患者不是专业人员,他们想懂得一些医学知识也是出于自身健康的需要,他们了解了自身的疾病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针对他们这一需求,医生应不断提高讲解水平,努力学会将一些复杂深奥的知识用浅显的语言来表达,尽可能让患者清楚明白。而患者也要从医生的角度考虑,毕竟医生工作繁忙,当前有限的医疗条件不可能完全满足每位患者的全部需求。患者可以通过多看科普读物来学习有关疾病的知识,缩小与医生信息不对称的差距,向医生咨询时也就能抓住重点,事半功倍。无论医者和病家,大家都要平等地站在同一个交流平台上,多一点信任和支持,少一份抱怨和挑剔,共同实现“和谐沟通”。, 百拇医药(董欢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