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证候研究
编号:11297119
基于信息熵的血瘀证症状规范化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40期
     □李海霞 王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孙占全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第一作者简介

    李海霞,中国中医科学院2003级博士研究生,导师王阶。现在广安门医院心内科工作。

    如何从中医学大量现象学描述中寻找其内在规律,是证的规范化研究之热点和难点。为了科学地总结群体经验,开展多中心协作,继承和发展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和实践,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可计量的重复性好的血瘀证症状体征,我们查阅各时期相关名医专著、医案以及各个时期的中医文献,对血瘀证古代文献进行整理,统计出血瘀证的症状体征,并请专家对收集资料进行严格的数理统计分析,从信度、效度等方面加以评价。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合作,使用智能统计方法——基于熵的关联度进行统计,使其规范化,进一步证明中医的“证”是可以客观辩证的。
, http://www.100md.com
    血瘀证症状体征指标预选

    1.唇舌、皮肤改变:瘀阻经络,必形于外,若外伤则局部见红肿青紫;若瘀于内,则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故见唇舌青紫、皮肤有瘀斑;瘀血久留,则精血不能濡养肌肤经筋而见肌肤甲错,或见皮肤肥厚隆起,或见皮肤僵如皮革,面色黧黑无光,或见胸腹青筋显露、蜘蛛痣。

    2.脉象:脉为血之腑,内连脏腑,外通皮表,因之瘀血内阻,必然会引起脉涩、结代、脉微等变化。一般认为,瘀证原因繁多,故脉象不尽一致,如中风后瘀血内阻多见弦紧或弦细脉;若瘀闭心脉、因阳气不得外泄,多见细涩脉或结代脉;若局部血脉瘀闭,如脱疽,病肢冲阳脉甚至无脉。

    3.疼痛、痛处不移:中医认为“不通则痛”,瘀血阻滞经络,阳气阴精不得通行,肌腠筋骨失养,故见疼痛。瘀血疼痛的特点是剧痛、久痛、刺痛,痛处固定,痛而拒按,活动加剧。

, http://www.100md.com     4.心悸怔忡:脉者,血之府,瘀血阻络或败血冲心,或血虚使心脉运行无力,心神失养,故见心悸怔忡。

    5.腹满、腹胀、腹坠:瘀血阻滞筋脉,导致病人腹满、腹痛、腹胀。

    6.烦渴:阴津充足,津液蒸腾化气,滋润周身四肢九窍,则口不渴。但血载气行,气滞则敷布无能,水谷精微不得散布周身,故见烦渴。

    7.月经紊乱、经闭、痛经、不孕:月经出于血海,胎靠血养,血瘀则气滞,气滞则经血不畅,精微不运,致血海瘀滞,胞宫失养,故见经闭、痛经、不孕。

    8.发热、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瘀痹脉络,气血壅塞,卫气内留,久而发热,正邪搏斗于表里之间,故见寒热如疟。

    9.精神症状和情绪改变、健忘:心主血,血养心,瘀血内阻,心窍失灵,心神遂闭塞昏蒙,故见癫狂神昏之症。
, http://www.100md.com
    10.自汗盗汗:肌肉为阳明所主,阳明燥气与瘀血相蒸,郁而发热,故自汗盗汗。

    11.包块(癥瘕积聚):瘀血内阻,经络闭塞,久而气血废浊凝聚,遂成癥瘕痞块。瘀血痰浊凝聚于脏腑经络之间,可形成癥瘕,亦可发展为血臌,见腹大,青筋暴起,按之有块如盘。所谓癥瘕积聚,大致包括炎性包块、囊肿、肝脾肿大、良性和恶性肿瘤及胃肠胀气等。

    12.肢体麻木、屈伸不利、萎废不用:肢体偏枯废用是肝风妄动、痰浊瘀血随风逆窜经络、气血壅塞所致。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血瘀经脉,筋骨肌肉失养,故见偏枯废用。

    现代血瘀证的研究以古典认识为基础,其中舌质紫黯、固定性疼痛、出血、病理性肿块、月经色黑有块、肌肤甲错、神经精神症状、口燥渴等都是古典诊断的重要依据,以此为基础,开展血瘀证的现代研究,这是血瘀证科学化的第一步。,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Y > 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