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西医,同医不同一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8日
摘要 中医、西医各自自成体系。近现代以来,在国际国内以第一世界的话语为世界中心语的背景中,学术界用西方现代科学理论的话语释义中医理论,导致了中医的异化。
关键词 中医 西医 差异 异化
中医是中华民族自羲黄时代创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医学体系;西医是包括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医学在内的西方医学体系,学术界称它为现代医学体系。虽然中医与西医同是人体科学,但是各自在基础理论、内容、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却好似木质材料与金属材料的不能水乳交融一样,有着本质与形式上的不同。讲得通俗、直观一点就是,西医把人体看作一台机器,把人体的各个部位看作机器零件;中医则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的各个部位及毫毛肢节与人整体的关系看作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中医与西医的差异
中医与西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http://www.100md.com
(一)中医不以解剖实物命名人体器官
中医学对解剖学的研究始于上古时代,在对人体的认识上,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大不一样。五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记载了人体内脏和骨骼的部位、长度、重量、体积等知识,明确使用了“解剖”两字,其中有关消化道长度的数据与近代解剖基本一致。现代医学对人体科学的认识,则是就解剖所发现的实际物质而言,如主要研究人体的内脏、血管、神经系、感觉器官和内分泌器官、运动器官(肌肉、骨骼与骨连接)和人体的运动,以及各器官的构造、功能、位置和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中医学则不然,它将人体内的脏器统称为五脏六腑(只是在论述经络理论时,才称六脏六腑),认为支撑人体生命和支配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是“经络”(也称经脉)。并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它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象圆环一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在中医学中,根本没有现代医学中的所谓盲肠、十二指肠、胰腺、神经线之类名称,所有器官的生理、病理内容,全都包容在脏腑、经络、气血等学说之中。在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理论中,也无法找到中医的“命门”、“三焦”这一对脏腑。尤其是经络,在解剖中,根本不象现代医学的神经线一样,能够找到它的踪迹,但是,经络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具有生命活力的机体之中。
, 百拇医药
中医学不以解剖实物来命名脏腑、经络。这被外国学者认作:据《内经》记载,人体的内脏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为脏:肝、心、脾、肺、肾、命门;另一类为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其中的“命门”、“三焦”这一对脏腑,是中医“想象的器官”(1)其实,按照现代医学的认识方法,中医“想象的器官”,并非只有“两个”,就连其他十个与现代医学名称相同的脏腑、“经络”,就中医学所论述的脏腑、经络的性质与功能而言,几乎大部分会被现代医学称之为“想象”的理论。
(二)中医不以细菌、病毒、红白细胞增减异常等作为致病因素
尤其是中医学把脏腑、经络理论与玄奥、艰深的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相提并论。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即将五脏配属五行;奇经八脉配属八卦;五脏五腑配属十干;十二正经配属十二支。几乎是言必称阴阳五行,说到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即认为脏为阴,腑为阳;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则与五行生克相一致,如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又如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心火克肺金,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并认为,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四时之气直接感应,如春应肝、夏应心、长夏应脾、秋应肺、冬应肾。而且人的怒、喜、思、悲、恐这五种情志直接与五脏相通,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肝气主宰人体“筋”的正常活动与病变;心气主宰人体“血脉”的正常活动与病变;脾气主宰人体“肉”的正常活动与病变;肺气主宰人体“皮毛”的正常活动与病变;肾气主宰人体“骨”的正常活动与病变。如果人体在春天患病,那么主要原因在肝。春天要注重肝的保养。肝气足,“筋”也柔和。肝气不调,就会出现“筋”的迟缓或者拘急,甚而萎缩;如果人体在夏天患病,那么主要原因在心。夏天要注重养心。心气足,血脉环周不休,营养全身,就会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如果心气不足,脉象就会鼓动无力,面色无华,甚而晦暗,唇舌青紫,胸闷憋气和心区刺痛等。心失所养,就会面无光泽,心悸不宁。……人在天底下、地面上,生存于天地之中。人体的气血运行系于天地四时之气的运行。天地之气失去常规,比如春不暖,夏不热,秋不凉,冬不寒,就会导致人体的生理异常,甚至发生病变。如此等等,就更难为现代医学所认同。用现代医学的认识方法,同样会称之为“想象”的理论,因为现代医学认为细菌、病毒与红白细胞的增减异常,等等,是人体致病的原因。
, 百拇医药
(三)中医不以生理、病理、生物化学作为基础理论
对中医学颇有造诣的学者,尽管精通脏腑、经络学说,但是却没有明确地论述中医学的这些脏腑、经络理论,是依据什么而建立起来的。只有医学大家李时珍先生《奇经八脉考》曾谈到“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2)即人体内部的经脉,只有练气功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够体察到。但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医学著作,也没有告诉我们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是由那一位高超的气功大师体察出来的。在各门学科都要求有科学依据的当代,学术界也只是差强人意地解释说,中医学术理论是依据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而建立起来的。然而照此逻辑推断,继承中医学术事业,就只能对古人所经验过的病症照猫画虎,从故纸堆里找出治疗理论和方法;对古人没有经验过的病症,如近些年出现的艾滋病、因毒气而导致的人体高位截瘫,当前肆虐的“非典”等疾病,中医学则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前去问津。简而言之,就是“光靠临床实践,病历分析,不能创造新医学。”(3)如果仅仅以感性直观的经验为科学依据,那麽没有经验过的疾病就无法找到有效的医治方法,中医学就只能停留在已有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之上,不会再有新的发展与创新。这种仅仅以感性直观的经验为科学依据的肤浅认识,不知不觉抽掉了中医学活的灵魂。
, 百拇医药
不是中医学没有严谨、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作依据,而是现今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询方法走上了歧途。学术界对中医学科学依据的探询,不是从中医学术理论的根本上去做文章,而是从中医学的哪些内容与现代医学的内容相一致上下工夫。全然不顾两种体系之间根本就无法一致起来。比如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西医也不乏医疗实践经验,可是对中医学的理论却无法认同。中医对现代医学的理论同样也无法接受。这究竟是为什麽呢?当然是各自的科学依据不同使然。中医是依据阴阳五行,西医是依据组织、器官、细胞、分子。比如中医学的历史上并没有“非典”的记载,但是在广州的首例“非典”病人发烧、憋闷,现代医学使尽全身解数收效甚微的情况下,是 “银翘”等祛邪退热的中药,为病人解了燃眉之急。尽管西医一直在研究“病毒学”,但是面对“冠状病毒”却束手无策。虽然中医学不以“病毒”作为致病原因,在中医学中也从未见过“冠状病毒”的名称,但是没有经验过的病症依据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只要对症下药,仍然可以速见疗效。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前瞻性吗?
被现代医学认为中医学缺乏科学依据而“想象”的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而且其功能性质与这些数目所标示的天地之气的功能性质也是直接对应的。在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则将十二正经与十二支所纪的一日十二时辰、一年十二月直接对应:子—胆、丑—肝、寅—肺、卯—大肠、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膀胱、酉—肾、戌—心包、亥—三焦。这种对应在中医学界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这种对应的原理却不是众所周知的。那麽这种对应的原理是什麽呢?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人体之阴阳五行就是指五脏。正如《素问》所指出的:“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这也就是中医学将肝的属性定为木、心的属性定为火、脾的属性定为土、肺的属性定为金、肾的属性定为水的科学依据之所在。《灵枢·经别》就指出:“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4)五位、五色、五音、六律、十二月、十二辰与四时,都是天地阴阳五行体现出来的时段规律 [5]。
, 百拇医药
张介宾先生指出:“知天地之气候,则人有五虚五实,皆可因而知之矣。”(6)即只要通晓天地之气的属性——五行,那么人体的五虚五实,全都因此而能够通晓。
《内经》则一再强调:“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7)即不懂得年节律,不懂得气的盛与衰,不懂得人体虚实因何而发生,就不可以做医生。民国时期杰出的学者恽铁樵先生,在批判了以往解释五行生克的庸俗偏见时说:古人虽愚,必不以为木生火即钻木可以取火,水生木即树木得水而荣等等。《内经》中反复谈五行是由于“内经认定人类生老病死皆受四时寒暑之支配,故以四时为全书之总骨干。四时有风寒暑湿之变化,则立六气说以属之于天,四时有生长收藏之变化,则予五行之说以属之于地。五行、六气所以说明四时也。”(8)人体的脏腑直接与阴阳五行相参相应,由人体肝心脾肺肾的脉象体现出来。即“春脉玄、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谓四时之经脉也。”(9)恽铁樵先生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10]
, 百拇医药
中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不是实物学说,而是气化学说。中医学中被现代医学称为“想象”的理论,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依据“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的代名词——五脏相参相应“想象”出来的,这两个五行的相参相应,即是通常学术界所说的“天人相应”,也称“天人合一”。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脏腑、经络、气血、荥卫、八纲(阴阳、表里、虚实、标本)辨证等学说,都是在阴阳五行根基之上生发出来的。尤其是对脏腑、经络的名称和功能、性质的认定,药理性能的认定等,都取决于阴阳五行八卦这个根本(11)。由此可知,中医学是自成体系的学说,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科学依据是“阴阳五行”,中医学自成体系的特殊性也正在于此。这一特殊性与西医的科学依据是细胞、生理解剖、病理、生物化学等没有丝毫的共同点。
二、中医异化的国内国际背景
中医和西医与生俱来的差异,决定于各自所赖以建立的科学依据。中医的科学依据是阴阳五行;西医的科学依据是细胞、生理、病理解剖、生物化学等。那麽,为什麽近现代以来的大部分中医院校却要以西方科学作为基础理论,而各方各界都极力推进中西医结合呢?是由很难抗拒的国内国际背景决定的。
, 百拇医药
中医异化的国内背景在张鸣先生《旧医,还是中医?----70年前的废止中医风波》中讲得清清楚楚:在70年前的中国,“废止中医”议论是家常便饭,稍微熟悉一点鲁迅的,从他对中医那深恶痛绝的态度,大概可以推测,在那个时代,中医在当时的精英眼里是个什么形象。尽管中国人“跟英国人学的叫英医、德国的叫德医、意大利的叫意(义)医,各守家法,互不相能。但大家对付起中医来,却是同仇敌忾,换言之,中西医之间的敌意甚深。”“不许宣传中医,不许开设中医学校。”
西医攻击中医不科学,将中医的阴阳二气、五行生克、经络脉案等等统统打入张天师胡大仙一党,旧医登记案的提议者余岩干脆称中医为“依神道而敛财之辈”。“由于自恃有生理解剖、化学、物理以及药理学做后盾,他们的气很粗,明显处于攻势。奇怪的是中医们也没有祭起扁鹊、华佗的大旗,抬出《黄帝内经》、《王叔和脉经》的道理来反驳”,只是“紧紧抓住‘效验’两字来做文章,似乎凭借的也是科学与洋人。”
中医们此次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实际上,这“胜利”是要打一个大折扣的。因为“在这场中医存废的论争中,西医说中医没有科学上的根据,而中医却要强调科学的实证性来证明自己,中医在道理上的屈服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毕竟,在那个时代,科学是具有无穷魔力的名字,任何人都不能不向科学低下自己的头。谁说五四科学与民主的启蒙没有成功,至少科学一词变成了法力无边的魔杖。也许,那个时代的大多数老百姓并不如此想,甚至连科学二字都听不懂,但是,毕竟一个社会有声音大和声音小甚至无声群体的分别,在某种情形下,只要声音大的群体认可这种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就会变成社会的公理。这就是为什么当时还很幼稚(整个上海才有一台X光透视机),数量远不及中医的西医们敢于提议废止中医,而声势浩大的中医却只能哀兵求告,还要加上疏通和贿赂才能抵挡的缘故。事情就是这样奇妙,当这个社会或者说国度的大多数人还并不知科学为何物的时候(包括某些高喊科学的人),对‘科学’的名词崇拜却能畅行于世。”
, 百拇医药
事件过后,卫生部长薛笃弼声明中医不可废,但要科学化。实际上,以西方医学理念建立的卫生部门(虽然当时还很幼稚),本身与中医是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的,卫生部门要想建立现代的卫生体系,势必要改造中医,只是从那以后,中西医问题的解决,基本上是单向度的。国民政府的卫生部要求中医从业要经过考试(西医也需考),但考试的内容则以西方医学为主,而且西医考试通过称医师,中医则称医士(当然,比起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的中医只能称"Herbalist",意思为"种植或贩卖草药者"还是要强一点)。对中医中药的研究整理,也大体上按照以西方医学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医中药的路径进行。……属于西方科学研究的范围,目的充其量无非是将中医中药作为要素摄取进西医体系。可是这种理路,却实际上贯穿了改造中医中药的全过程。“到今天,中医中药确实走上了一条‘科学化’的道路,中药成剂可以批发生产了,但也越发像西药了。一批又一批医学精英本着科学的理念,用科学的仪器来探索经络的实存,当然是越探究越不明白。进了中医院,诊断上的望闻问切不见了,俨然化验、照相、透视、CT这一套,开出的药,也是中西合璧,成剂多汤剂少。毫无疑问,中西医高度结合了,但中医实际上已经成了拾遗补阙的角色。一代一代的医学发展下去,有名的西医层出不穷(主要是好刀--外科与眼科等),可有名的中医却在老一代相继谢世后不见了,一位中年中医告诉我,现在哪有中医,我们都是西医。”(12)中医异化的过程与中西医结合的尴尬由此可见一斑。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异化的国际背景在于,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帝国主义的武力、文化入侵,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可以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看作一种占优势地位的世界性价值,通过文化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编码在整个文化机器中,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文化则只能被动接受,他们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母语在流失,文化在贬值,意识形态受到不断渗透和改型。历史在被中心话语重新编织中受到“认知暴力”的挤压(13)。中国有很多优美的东西无法在世界的话语圈中争得合法地位,加上近现代以来诸多高层次圈儿内的学人如曾国藩的幕僚,“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容闳、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海外流亡十余年的康有为、从日本输入“国粹”一词的章太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的冯友兰等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体用派”、“孔教派”、“国粹派”、“学衡派”、“现代新儒家”、“当代保守主义”,都是长期浸淫于西学之中(14)。再看低层次圈儿内,从私塾到洋学堂、从洋学堂使用的半中半西的教材,由这些不伦不类的教材而教出来的,虽然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氛围中生长,但是却使用西方人的认识方法论看事物的芸芸众生。“中学”如此,中医更不例外。尤其是现代,大多数中医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中医学术理论的了解一团雾水,支离破碎,不得要领,且不说其中之偏颇者对西方医学、生物化学的崇拜敬仰之情与对中医理论的刻意歪曲之意了。我们中医院校及其研究机构培养的学士、硕士、博士多是读分子生物学之类,而不读我们的中医经典(15)。即使读,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读得懂呢?一些研究中医古籍的专家、博士,也大多只是在整理文献、校勘古籍、疏理史实上有成就,在对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及基础理论的阐释上往往不得力,甚至多所误解,导致中医学术理论在根源处出了问题。
, http://www.100md.com
这一根源处的问题,就是近一百多年来的“以现代医学解释中医”,中医丧失了“以中医解释中医”的能力,中医学术理论沦为被现代医学任意解释的对象,中医渐渐成了“西方的中医”,中医学术理论成了西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医学术理论。中医异化的国内国际背景,导致中医在回应现代医学挑战的过程中,自己先乱了自己的解释系统,中医和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知识变得整体性地失语了。这种失语使得中医学术的言述方法、思维方式和制度方式丧失了科学性而走向异化,使原本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中医、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知识被丑化、被践踏、被桎捁,从而失去了昔时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和穿透性的世界性魅力。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知识中的关键词,如不停歇地动感的“阴阳五行”被僵化为固体的“五种物质元素”;双向的“阴平阳秘(阴气平和,阳气密固)”被释义为单向的“阴阳平衡”(有另文分析);“十二支”、“二十四节气”被戴上了希腊“黄道”、埃及“地平”的“桂冠”(16);“天地”被“自然界”、“大气层”所取代,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中医的经络,尽管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大多数都知道在解剖中找不到它的踪迹,但是能享受高等教育的毕竟不占多数,我们的初、高中生在接触这些知识时,首先能理解到的是他们曾经接触过的“神经线”知识。如此西化的国内国际背景,又怎麽能够不使中医异化呢?
, http://www.100md.com
三、正视中、西医之间的差异,从语言与意识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中
时至今日,认为“中医有很好的临床经验,有些验方很灵验,但中医将要在21世纪取得大发展,走向世界,为世人所接受,就必须经过分析化学、近代生理、解剖学、生物学的洗礼,把《黄帝内经》中朴素直观的五行、阴阳、三焦、虚实、表里等辨证施治经验,用科学语言表达出来,才可以丰富医学知识,为人类造福。”(17)这一“中学西范”观念似乎已经成为国际国内文化精英和普通百姓的共识。而且,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们,一般只注重社会科学领域如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的研究,很少注重对自然科学领域如天文、医学等的研究。在涉及到“自然科学”一词时,多是称“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中国传统科技在近代明显落后于西方” (18)羞羞答答地不敢称中国有传统科学,勉勉强强承认“中国传统科技”,处处比西方要矮一节。关键是他们认为:各国的信仰冲突来源于人文科学方面的差异。“众所周知,有中国哲学、有美国哲学、有法国哲学,但是似乎没有中国化学、美国化学、德国化学之说,自然科学是通用的。人文科学差异却不可抹掉……”(19)这些学者不会不经常听说“中国医学”、“西方医学”,也一定承认在医学领域,有中、西医的不通用。只是不太了解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与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独特性一样,不与西方国家的相同,尽管中医与西医同是自然科学,却无法象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那样相通。作为权威性的学者,一定不会懵懂到“只要声音大的群体认可这种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就会变成社会的公理”的地步。只不过隔行如隔山,不可能亲自探讨深层次中医学术理论的奥妙,只能听从运用中学西范方法研究出来的现代中医理论的误导,故而不是对中国传统医学避而远之,就是随声附和。如果真正弄懂弄通了“阴阳无行”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朴素直观”的认知,而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本质属性的科学认知,我们就会发现,东西方人文科学方面的差异来自自然科学的不同认知方法和体系(有另文分析)。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学者应该携手并肩,正视处在西方强势语境的中医学,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西方科学的用语包装得置之于“盲点”之中,要想保持中医的特殊性而不被西方观念所牵引和异化,首要的任务就是应该恢复我们中医固有的解释系统。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这“根”置身于充满灵性之光的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的沃野之中。用现代学术界的习惯用语讲,就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国传统科学取得最高成就的基础之上。只有依据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科学知识和语言,用我们真正的母语,透析中医学术理论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学说与阴阳五行八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才能真正恢复中医固有的解释系统,建立健全真正科学的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 百拇医药
适值当今全国、以至全世界医学界都在探究根治“非典”的灵丹妙药,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一机遇,从探讨中医学的科学依据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揭示西学对中学、中医的歪曲和虚构,将颠倒了的乾坤再颠倒过来。在世界反对霸权,反对殖民文化的大潮之中,中医与“中学”一样,应该从“世界中心语”的语言与意识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用我们自己独俱魅力的科学依据与语言风格进行重构的时候已经到来了。
参考文献
(1) 苏,伊万尼茨基,《人体解剖学》,北京,人民体育社,1959.6,P11;
(2)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五.医家类》,P10
(3)沈自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2),P2
, 百拇医药
(4)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释义》,上海,科技社,1986.3,P125
(5) ;[11] 张建芳,《试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2003年《中医杂志》(增刊),P58
(6) 明,张介宾,《类经》,北京,人民卫生社,1965.8,P639
(7)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上下),上海,商务馆,1931.4,P55;(9)P43
(8);(10)民国,恽铁樵,《群经见智录·五行之研究》
(12)2002年6期《读书》,P136页
(13)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第八章,第三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 百拇医药
(14)叶世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学背景》,2002年10期《学术月刊》,P85-91
(15)刘力红,《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5;P9,
(16)张建芳,《试论十二支的赤道属性》,2003年6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17)任继俞,《瞻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2002年12期新华文摘,P25页
(18)黄世瑞,《中西科技思想文化比较》,2002年7月《自然辩证法研究》,P68页
(19) 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3期,P5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and Western Medical Science are Not the Same
, 百拇医药
Zhang Jian-fang
Abstract :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and Western Medical Science each has a style of its own . Today the academic circle tries to explain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in the way of Western people . And it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Science.
Key words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 Western Medical Science , difference , fetter , drawbacks ,, 百拇医药
关键词 中医 西医 差异 异化
中医是中华民族自羲黄时代创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医学体系;西医是包括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医学在内的西方医学体系,学术界称它为现代医学体系。虽然中医与西医同是人体科学,但是各自在基础理论、内容、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却好似木质材料与金属材料的不能水乳交融一样,有着本质与形式上的不同。讲得通俗、直观一点就是,西医把人体看作一台机器,把人体的各个部位看作机器零件;中医则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的各个部位及毫毛肢节与人整体的关系看作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中医与西医的差异
中医与西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http://www.100md.com
(一)中医不以解剖实物命名人体器官
中医学对解剖学的研究始于上古时代,在对人体的认识上,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大不一样。五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记载了人体内脏和骨骼的部位、长度、重量、体积等知识,明确使用了“解剖”两字,其中有关消化道长度的数据与近代解剖基本一致。现代医学对人体科学的认识,则是就解剖所发现的实际物质而言,如主要研究人体的内脏、血管、神经系、感觉器官和内分泌器官、运动器官(肌肉、骨骼与骨连接)和人体的运动,以及各器官的构造、功能、位置和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中医学则不然,它将人体内的脏器统称为五脏六腑(只是在论述经络理论时,才称六脏六腑),认为支撑人体生命和支配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是“经络”(也称经脉)。并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它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象圆环一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在中医学中,根本没有现代医学中的所谓盲肠、十二指肠、胰腺、神经线之类名称,所有器官的生理、病理内容,全都包容在脏腑、经络、气血等学说之中。在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理论中,也无法找到中医的“命门”、“三焦”这一对脏腑。尤其是经络,在解剖中,根本不象现代医学的神经线一样,能够找到它的踪迹,但是,经络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具有生命活力的机体之中。
, 百拇医药
中医学不以解剖实物来命名脏腑、经络。这被外国学者认作:据《内经》记载,人体的内脏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为脏:肝、心、脾、肺、肾、命门;另一类为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其中的“命门”、“三焦”这一对脏腑,是中医“想象的器官”(1)其实,按照现代医学的认识方法,中医“想象的器官”,并非只有“两个”,就连其他十个与现代医学名称相同的脏腑、“经络”,就中医学所论述的脏腑、经络的性质与功能而言,几乎大部分会被现代医学称之为“想象”的理论。
(二)中医不以细菌、病毒、红白细胞增减异常等作为致病因素
尤其是中医学把脏腑、经络理论与玄奥、艰深的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相提并论。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即将五脏配属五行;奇经八脉配属八卦;五脏五腑配属十干;十二正经配属十二支。几乎是言必称阴阳五行,说到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即认为脏为阴,腑为阳;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则与五行生克相一致,如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又如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心火克肺金,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并认为,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四时之气直接感应,如春应肝、夏应心、长夏应脾、秋应肺、冬应肾。而且人的怒、喜、思、悲、恐这五种情志直接与五脏相通,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肝气主宰人体“筋”的正常活动与病变;心气主宰人体“血脉”的正常活动与病变;脾气主宰人体“肉”的正常活动与病变;肺气主宰人体“皮毛”的正常活动与病变;肾气主宰人体“骨”的正常活动与病变。如果人体在春天患病,那么主要原因在肝。春天要注重肝的保养。肝气足,“筋”也柔和。肝气不调,就会出现“筋”的迟缓或者拘急,甚而萎缩;如果人体在夏天患病,那么主要原因在心。夏天要注重养心。心气足,血脉环周不休,营养全身,就会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如果心气不足,脉象就会鼓动无力,面色无华,甚而晦暗,唇舌青紫,胸闷憋气和心区刺痛等。心失所养,就会面无光泽,心悸不宁。……人在天底下、地面上,生存于天地之中。人体的气血运行系于天地四时之气的运行。天地之气失去常规,比如春不暖,夏不热,秋不凉,冬不寒,就会导致人体的生理异常,甚至发生病变。如此等等,就更难为现代医学所认同。用现代医学的认识方法,同样会称之为“想象”的理论,因为现代医学认为细菌、病毒与红白细胞的增减异常,等等,是人体致病的原因。
, 百拇医药
(三)中医不以生理、病理、生物化学作为基础理论
对中医学颇有造诣的学者,尽管精通脏腑、经络学说,但是却没有明确地论述中医学的这些脏腑、经络理论,是依据什么而建立起来的。只有医学大家李时珍先生《奇经八脉考》曾谈到“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2)即人体内部的经脉,只有练气功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够体察到。但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医学著作,也没有告诉我们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是由那一位高超的气功大师体察出来的。在各门学科都要求有科学依据的当代,学术界也只是差强人意地解释说,中医学术理论是依据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而建立起来的。然而照此逻辑推断,继承中医学术事业,就只能对古人所经验过的病症照猫画虎,从故纸堆里找出治疗理论和方法;对古人没有经验过的病症,如近些年出现的艾滋病、因毒气而导致的人体高位截瘫,当前肆虐的“非典”等疾病,中医学则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前去问津。简而言之,就是“光靠临床实践,病历分析,不能创造新医学。”(3)如果仅仅以感性直观的经验为科学依据,那麽没有经验过的疾病就无法找到有效的医治方法,中医学就只能停留在已有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之上,不会再有新的发展与创新。这种仅仅以感性直观的经验为科学依据的肤浅认识,不知不觉抽掉了中医学活的灵魂。
, 百拇医药
不是中医学没有严谨、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作依据,而是现今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询方法走上了歧途。学术界对中医学科学依据的探询,不是从中医学术理论的根本上去做文章,而是从中医学的哪些内容与现代医学的内容相一致上下工夫。全然不顾两种体系之间根本就无法一致起来。比如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西医也不乏医疗实践经验,可是对中医学的理论却无法认同。中医对现代医学的理论同样也无法接受。这究竟是为什麽呢?当然是各自的科学依据不同使然。中医是依据阴阳五行,西医是依据组织、器官、细胞、分子。比如中医学的历史上并没有“非典”的记载,但是在广州的首例“非典”病人发烧、憋闷,现代医学使尽全身解数收效甚微的情况下,是 “银翘”等祛邪退热的中药,为病人解了燃眉之急。尽管西医一直在研究“病毒学”,但是面对“冠状病毒”却束手无策。虽然中医学不以“病毒”作为致病原因,在中医学中也从未见过“冠状病毒”的名称,但是没有经验过的病症依据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只要对症下药,仍然可以速见疗效。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前瞻性吗?
被现代医学认为中医学缺乏科学依据而“想象”的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而且其功能性质与这些数目所标示的天地之气的功能性质也是直接对应的。在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则将十二正经与十二支所纪的一日十二时辰、一年十二月直接对应:子—胆、丑—肝、寅—肺、卯—大肠、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膀胱、酉—肾、戌—心包、亥—三焦。这种对应在中医学界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这种对应的原理却不是众所周知的。那麽这种对应的原理是什麽呢?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人体之阴阳五行就是指五脏。正如《素问》所指出的:“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这也就是中医学将肝的属性定为木、心的属性定为火、脾的属性定为土、肺的属性定为金、肾的属性定为水的科学依据之所在。《灵枢·经别》就指出:“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4)五位、五色、五音、六律、十二月、十二辰与四时,都是天地阴阳五行体现出来的时段规律 [5]。
, 百拇医药
张介宾先生指出:“知天地之气候,则人有五虚五实,皆可因而知之矣。”(6)即只要通晓天地之气的属性——五行,那么人体的五虚五实,全都因此而能够通晓。
《内经》则一再强调:“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7)即不懂得年节律,不懂得气的盛与衰,不懂得人体虚实因何而发生,就不可以做医生。民国时期杰出的学者恽铁樵先生,在批判了以往解释五行生克的庸俗偏见时说:古人虽愚,必不以为木生火即钻木可以取火,水生木即树木得水而荣等等。《内经》中反复谈五行是由于“内经认定人类生老病死皆受四时寒暑之支配,故以四时为全书之总骨干。四时有风寒暑湿之变化,则立六气说以属之于天,四时有生长收藏之变化,则予五行之说以属之于地。五行、六气所以说明四时也。”(8)人体的脏腑直接与阴阳五行相参相应,由人体肝心脾肺肾的脉象体现出来。即“春脉玄、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谓四时之经脉也。”(9)恽铁樵先生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的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10]
, 百拇医药
中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不是实物学说,而是气化学说。中医学中被现代医学称为“想象”的理论,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依据“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的代名词——五脏相参相应“想象”出来的,这两个五行的相参相应,即是通常学术界所说的“天人相应”,也称“天人合一”。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脏腑、经络、气血、荥卫、八纲(阴阳、表里、虚实、标本)辨证等学说,都是在阴阳五行根基之上生发出来的。尤其是对脏腑、经络的名称和功能、性质的认定,药理性能的认定等,都取决于阴阳五行八卦这个根本(11)。由此可知,中医学是自成体系的学说,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科学依据是“阴阳五行”,中医学自成体系的特殊性也正在于此。这一特殊性与西医的科学依据是细胞、生理解剖、病理、生物化学等没有丝毫的共同点。
二、中医异化的国内国际背景
中医和西医与生俱来的差异,决定于各自所赖以建立的科学依据。中医的科学依据是阴阳五行;西医的科学依据是细胞、生理、病理解剖、生物化学等。那麽,为什麽近现代以来的大部分中医院校却要以西方科学作为基础理论,而各方各界都极力推进中西医结合呢?是由很难抗拒的国内国际背景决定的。
, 百拇医药
中医异化的国内背景在张鸣先生《旧医,还是中医?----70年前的废止中医风波》中讲得清清楚楚:在70年前的中国,“废止中医”议论是家常便饭,稍微熟悉一点鲁迅的,从他对中医那深恶痛绝的态度,大概可以推测,在那个时代,中医在当时的精英眼里是个什么形象。尽管中国人“跟英国人学的叫英医、德国的叫德医、意大利的叫意(义)医,各守家法,互不相能。但大家对付起中医来,却是同仇敌忾,换言之,中西医之间的敌意甚深。”“不许宣传中医,不许开设中医学校。”
西医攻击中医不科学,将中医的阴阳二气、五行生克、经络脉案等等统统打入张天师胡大仙一党,旧医登记案的提议者余岩干脆称中医为“依神道而敛财之辈”。“由于自恃有生理解剖、化学、物理以及药理学做后盾,他们的气很粗,明显处于攻势。奇怪的是中医们也没有祭起扁鹊、华佗的大旗,抬出《黄帝内经》、《王叔和脉经》的道理来反驳”,只是“紧紧抓住‘效验’两字来做文章,似乎凭借的也是科学与洋人。”
中医们此次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实际上,这“胜利”是要打一个大折扣的。因为“在这场中医存废的论争中,西医说中医没有科学上的根据,而中医却要强调科学的实证性来证明自己,中医在道理上的屈服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毕竟,在那个时代,科学是具有无穷魔力的名字,任何人都不能不向科学低下自己的头。谁说五四科学与民主的启蒙没有成功,至少科学一词变成了法力无边的魔杖。也许,那个时代的大多数老百姓并不如此想,甚至连科学二字都听不懂,但是,毕竟一个社会有声音大和声音小甚至无声群体的分别,在某种情形下,只要声音大的群体认可这种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就会变成社会的公理。这就是为什么当时还很幼稚(整个上海才有一台X光透视机),数量远不及中医的西医们敢于提议废止中医,而声势浩大的中医却只能哀兵求告,还要加上疏通和贿赂才能抵挡的缘故。事情就是这样奇妙,当这个社会或者说国度的大多数人还并不知科学为何物的时候(包括某些高喊科学的人),对‘科学’的名词崇拜却能畅行于世。”
, 百拇医药
事件过后,卫生部长薛笃弼声明中医不可废,但要科学化。实际上,以西方医学理念建立的卫生部门(虽然当时还很幼稚),本身与中医是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的,卫生部门要想建立现代的卫生体系,势必要改造中医,只是从那以后,中西医问题的解决,基本上是单向度的。国民政府的卫生部要求中医从业要经过考试(西医也需考),但考试的内容则以西方医学为主,而且西医考试通过称医师,中医则称医士(当然,比起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的中医只能称"Herbalist",意思为"种植或贩卖草药者"还是要强一点)。对中医中药的研究整理,也大体上按照以西方医学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医中药的路径进行。……属于西方科学研究的范围,目的充其量无非是将中医中药作为要素摄取进西医体系。可是这种理路,却实际上贯穿了改造中医中药的全过程。“到今天,中医中药确实走上了一条‘科学化’的道路,中药成剂可以批发生产了,但也越发像西药了。一批又一批医学精英本着科学的理念,用科学的仪器来探索经络的实存,当然是越探究越不明白。进了中医院,诊断上的望闻问切不见了,俨然化验、照相、透视、CT这一套,开出的药,也是中西合璧,成剂多汤剂少。毫无疑问,中西医高度结合了,但中医实际上已经成了拾遗补阙的角色。一代一代的医学发展下去,有名的西医层出不穷(主要是好刀--外科与眼科等),可有名的中医却在老一代相继谢世后不见了,一位中年中医告诉我,现在哪有中医,我们都是西医。”(12)中医异化的过程与中西医结合的尴尬由此可见一斑。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异化的国际背景在于,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帝国主义的武力、文化入侵,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可以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看作一种占优势地位的世界性价值,通过文化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编码在整个文化机器中,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文化则只能被动接受,他们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母语在流失,文化在贬值,意识形态受到不断渗透和改型。历史在被中心话语重新编织中受到“认知暴力”的挤压(13)。中国有很多优美的东西无法在世界的话语圈中争得合法地位,加上近现代以来诸多高层次圈儿内的学人如曾国藩的幕僚,“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容闳、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海外流亡十余年的康有为、从日本输入“国粹”一词的章太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的冯友兰等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体用派”、“孔教派”、“国粹派”、“学衡派”、“现代新儒家”、“当代保守主义”,都是长期浸淫于西学之中(14)。再看低层次圈儿内,从私塾到洋学堂、从洋学堂使用的半中半西的教材,由这些不伦不类的教材而教出来的,虽然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氛围中生长,但是却使用西方人的认识方法论看事物的芸芸众生。“中学”如此,中医更不例外。尤其是现代,大多数中医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中医学术理论的了解一团雾水,支离破碎,不得要领,且不说其中之偏颇者对西方医学、生物化学的崇拜敬仰之情与对中医理论的刻意歪曲之意了。我们中医院校及其研究机构培养的学士、硕士、博士多是读分子生物学之类,而不读我们的中医经典(15)。即使读,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读得懂呢?一些研究中医古籍的专家、博士,也大多只是在整理文献、校勘古籍、疏理史实上有成就,在对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及基础理论的阐释上往往不得力,甚至多所误解,导致中医学术理论在根源处出了问题。
, http://www.100md.com
这一根源处的问题,就是近一百多年来的“以现代医学解释中医”,中医丧失了“以中医解释中医”的能力,中医学术理论沦为被现代医学任意解释的对象,中医渐渐成了“西方的中医”,中医学术理论成了西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医学术理论。中医异化的国内国际背景,导致中医在回应现代医学挑战的过程中,自己先乱了自己的解释系统,中医和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知识变得整体性地失语了。这种失语使得中医学术的言述方法、思维方式和制度方式丧失了科学性而走向异化,使原本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中医、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知识被丑化、被践踏、被桎捁,从而失去了昔时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和穿透性的世界性魅力。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知识中的关键词,如不停歇地动感的“阴阳五行”被僵化为固体的“五种物质元素”;双向的“阴平阳秘(阴气平和,阳气密固)”被释义为单向的“阴阳平衡”(有另文分析);“十二支”、“二十四节气”被戴上了希腊“黄道”、埃及“地平”的“桂冠”(16);“天地”被“自然界”、“大气层”所取代,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中医的经络,尽管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大多数都知道在解剖中找不到它的踪迹,但是能享受高等教育的毕竟不占多数,我们的初、高中生在接触这些知识时,首先能理解到的是他们曾经接触过的“神经线”知识。如此西化的国内国际背景,又怎麽能够不使中医异化呢?
, http://www.100md.com
三、正视中、西医之间的差异,从语言与意识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中
时至今日,认为“中医有很好的临床经验,有些验方很灵验,但中医将要在21世纪取得大发展,走向世界,为世人所接受,就必须经过分析化学、近代生理、解剖学、生物学的洗礼,把《黄帝内经》中朴素直观的五行、阴阳、三焦、虚实、表里等辨证施治经验,用科学语言表达出来,才可以丰富医学知识,为人类造福。”(17)这一“中学西范”观念似乎已经成为国际国内文化精英和普通百姓的共识。而且,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们,一般只注重社会科学领域如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的研究,很少注重对自然科学领域如天文、医学等的研究。在涉及到“自然科学”一词时,多是称“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中国传统科技在近代明显落后于西方” (18)羞羞答答地不敢称中国有传统科学,勉勉强强承认“中国传统科技”,处处比西方要矮一节。关键是他们认为:各国的信仰冲突来源于人文科学方面的差异。“众所周知,有中国哲学、有美国哲学、有法国哲学,但是似乎没有中国化学、美国化学、德国化学之说,自然科学是通用的。人文科学差异却不可抹掉……”(19)这些学者不会不经常听说“中国医学”、“西方医学”,也一定承认在医学领域,有中、西医的不通用。只是不太了解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与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独特性一样,不与西方国家的相同,尽管中医与西医同是自然科学,却无法象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那样相通。作为权威性的学者,一定不会懵懂到“只要声音大的群体认可这种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就会变成社会的公理”的地步。只不过隔行如隔山,不可能亲自探讨深层次中医学术理论的奥妙,只能听从运用中学西范方法研究出来的现代中医理论的误导,故而不是对中国传统医学避而远之,就是随声附和。如果真正弄懂弄通了“阴阳无行”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朴素直观”的认知,而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本质属性的科学认知,我们就会发现,东西方人文科学方面的差异来自自然科学的不同认知方法和体系(有另文分析)。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学者应该携手并肩,正视处在西方强势语境的中医学,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西方科学的用语包装得置之于“盲点”之中,要想保持中医的特殊性而不被西方观念所牵引和异化,首要的任务就是应该恢复我们中医固有的解释系统。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这“根”置身于充满灵性之光的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的沃野之中。用现代学术界的习惯用语讲,就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国传统科学取得最高成就的基础之上。只有依据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科学知识和语言,用我们真正的母语,透析中医学术理论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学说与阴阳五行八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才能真正恢复中医固有的解释系统,建立健全真正科学的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 百拇医药
适值当今全国、以至全世界医学界都在探究根治“非典”的灵丹妙药,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一机遇,从探讨中医学的科学依据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揭示西学对中学、中医的歪曲和虚构,将颠倒了的乾坤再颠倒过来。在世界反对霸权,反对殖民文化的大潮之中,中医与“中学”一样,应该从“世界中心语”的语言与意识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用我们自己独俱魅力的科学依据与语言风格进行重构的时候已经到来了。
参考文献
(1) 苏,伊万尼茨基,《人体解剖学》,北京,人民体育社,1959.6,P11;
(2)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五.医家类》,P10
(3)沈自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2),P2
, 百拇医药
(4)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释义》,上海,科技社,1986.3,P125
(5) ;[11] 张建芳,《试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2003年《中医杂志》(增刊),P58
(6) 明,张介宾,《类经》,北京,人民卫生社,1965.8,P639
(7)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上下),上海,商务馆,1931.4,P55;(9)P43
(8);(10)民国,恽铁樵,《群经见智录·五行之研究》
(12)2002年6期《读书》,P136页
(13)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第八章,第三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 百拇医药
(14)叶世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学背景》,2002年10期《学术月刊》,P85-91
(15)刘力红,《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5;P9,
(16)张建芳,《试论十二支的赤道属性》,2003年6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17)任继俞,《瞻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2002年12期新华文摘,P25页
(18)黄世瑞,《中西科技思想文化比较》,2002年7月《自然辩证法研究》,P68页
(19) 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3期,P5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and Western Medical Science are Not the Same
, 百拇医药
Zhang Jian-fang
Abstract :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and Western Medical Science each has a style of its own . Today the academic circle tries to explain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in the way of Western people . And it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Science.
Key words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 Western Medical Science , difference , fetter , drawbacks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