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50716
医学海洋勤实践脐血荒漠觅珍宝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7日 《当代健康报》 2006.12.07
     ——全国著名儿内科专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沈柏均教授传略

    “万金油”之梦

    “红树青山白马湖,雨丝烟缕两模糊”,这是柳亚子先生赞美浙江绍兴白马湖的诗句。白马湖景美,人杰地灵。

    湖边有个沈家村,建国前后这个村庄人口不多,几乎没有什么医疗设施和服务,村民们家家都备着万金油,这种药不论头疼中暑还是蚊虫叮咬都能派上用场。村民们只是用,但从没有注意过它的盒子上印着一个头像,只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注意到了。男孩问妈妈:“为什么这个人的头像会印在万金油盒子上?”“因为这个人就是万金油的发明者,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头像印在上面。”妈妈的回答启发了孩子的思路,从此,梦想就像一颗种子在这个男孩心里生根发芽——我要发明一种更有用的药,也要把我的头像印在上面。

    这个男孩就是幼时的沈柏均。正是那个时候的梦想,让他走上了医学道路。
, 百拇医药
    沈柏均,1936年9月出生在浙江绍兴上虞沈家村。小学三年级,沈柏均就开始学习英文,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他的中学时光是在春晖中学民主、先进的教学环境中度过的。值得一提的是,春晖中学是上世纪20年代初,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杰出的现代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创办的,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王任叔等执掌过教席,何香凝、柳亚子、蔡元培、黄炎培、张闻天、李叔同、陈望道、刘大白、俞平伯、吴稚晖等前去讲过学。

    1953年在春晖中学作文竞赛上,沈柏均以《十年后的今天》为题,讲述了自己由来已久的“万金油之梦”,描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治病救人的远大抱负,坚定了他从医的决心。春晖中学的校训“与时俱进”一直激励着沈柏均在任何年代任何地方都用最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迎接挑战。

    苦学外语 梦想展翅

    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的1960年。

    某日,凌晨1点了,山东医学院医疗系的宿舍里还闪现着微弱的光线。被窝里一位青年学生借着手电的微光在认真翻译《风湿病》这本俄文原著。
, 百拇医药
    大学五年里,沈柏均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以求,他用自己的勤奋好学摘得优异成绩,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和敬佩。上大四的时候沈柏均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在一年的预备期里“向党献礼”。1961年,大学五年级的医科大学生要转正了,他没有食言,一下子拿出了20万字的翻译书稿。医学院方院长十分高兴,把他的书稿转到外语教研组,外语教研组批复:“在校大学生能翻译这种水平相当不简单,如若出版还需深校。”是啊,确实不简单!全校为此轰动一时。要知道这个青年在上大学前学的是英文,大学入校后才开始接触俄语。

    沈柏均的外语功底在大学毕业时初见锋芒。1956年沈柏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医学院,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入校以后,沈柏均深知外语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牢记入学时教导主任箴言:“4+5>5+4,意思是如果每门功课只有4分(当时实行5分制)、俄语5分的学生远比每门功课都5分、俄语只有4分的学生更有出息,这种差距将在两三年内很快显现出来。”沈柏均在继续自学英语的情况下,开始学习俄语,并很快能够阅读俄语医学原著,因而有了翻译《风湿病》的故事。
, 百拇医药
    “这一年/我穿上了洁净的白衣/这一年/我誓言献身共产主义/难忘的1960年啊/你永远赐予我/甜蜜的回忆”这是1960年沈柏均开始到山东医学院教学医院实习时在日记中写的一首短诗。

    1961年,风华正茂的沈柏均毕业了,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医生。刚工作的沈柏均,业余时间几乎全部在科室和图书馆度过,博览群书,苦读经典,伏案而耕。为了更好地学习到国外先进的医疗经验,1962年沈柏均在英语、俄语的基础上开始自学日语,并且翻译了大量的医学文献综述。一次济南市学术会议上,他因为是《风湿病活动性的诊断》的外文文献综述的翻译者而成为主讲人,而老教授、科主任做了简短的开场和补充,很多人都误以为这位年轻的主讲医生就是科主任。俄罗斯有句谚语:真理是世界的太阳。高尔基有句名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沈柏均的人生正是耕获知识播种知识,殚精竭虑追求科学真理的人生,而这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上的激情,从工作第一天开始直到如今。

    飘洋过海 救死扶伤
, 百拇医药
    1976年,非洲雨季的一个平常的夜晚。

    天空漆黑一片,瓢泼的大雨急速而至,风雨中不时传来远处野兽的嚎叫声。远赴坦桑尼亚的中国医疗队在这里渡过了一个漫长而特殊的夜晚。

    几十公里以外的坦噶尼喀湖上,一条木船在疾风骤雨中努力前行,船上只有两个人,他们没有电话没有任何通讯工具,他们的木船到岸以后还需要徒步穿过一段丛林,一段有野兽出没的丛林。两个人已经是“落汤鸡”了,小船在坦噶尼喀湖中显得很渺小,在风雨中显得有些“可怜”,但是这两个人却觉得远比刚才呆过的地方更让人放心和安全,因为他们是从坦桑尼亚霍乱区赶回百里之外位于基戈玛的中国医疗队驻地。这两个人已经在霍乱区“摸爬滚打”了一整天,那里恶臭阵阵扑来,骨瘦如柴的人随处可见,成群的苍蝇在人的头上盘旋。吃饭?一整天他们都在忙着给霍乱患者治病,那里实在不是吃饭的环境,恐怕即使吃进去也会因为眼睛看的、鼻子闻的以及耳朵听到的而被迫吐出来。风雨中的两个“落汤鸡”感到已经饥饿难耐了。“我们一定要回去,一定能回去,这些霍乱的资料还要带回去!”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这两个中年人在凌晨到达中国医疗队驻地。
, 百拇医药
    两人中的一个就是沈柏均,年富力强的他作为业务骨干被选派援非。沈柏均称这次经历为“坦湖历险”。在非洲援助坦桑尼亚的日子里,像这样的事沈柏均经历了不止一次。有一次,三个医疗队员巡回医疗,到了野生动物聚集区车子抛锚了,眼看着天就要黑了,在这种地方想找人帮忙太难了,如果天黑了,恐怕遇到野兽远比见到一个人容易得多。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先弃车前进。天完全黑了,恐惧慢慢袭来,野兽的叫声越来越近,终于,他们看到了灯光——啊!一个小镇。三人飞奔过去,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帮忙的印巴人,但是语言不通,幸亏沈柏均英语很棒,很快印巴人明白了这三个中国人需要帮助。听说他们是援助坦桑尼亚的中国医疗队,印巴人很快找人给他们拉车、修理,而且没有要一分钱。

    “医生要发誓尽其所能为患者谋福利,不能使患者遭受祸害。”这是伟大的医学之父、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留给后辈医生的誓言。这种神圣誓言刀刻般凿进沈柏均的心间。非洲的生活,让沈柏均感到无比的充实,让他把治病救人的抱负更直接地表达出来。在那里,沈柏均先后自编英语教材《针灸学》、《心电图》,凭借自己过人的英文功底,给广大坦桑尼亚同行推广简便实用的祖国医学。同时在不带翻译的情况下,独自或带领其他队员深入坦桑尼亚基戈玛各地小学,进行儿童寄生虫病的普查普治和健康教育,并留下了宝贵的医疗资料和经验。回国后在山东医药杂志上发表。鉴于沈柏均在援助坦桑尼亚医疗的突出表现,1976年我国对外经济联络部授予他“学大庆学大寨援外先进工作者”称号。
, 百拇医药
    1981年,作为唯一一名没有预先进行语言培训的学者,沈柏均被国家教委公派到澳大利亚留学。半年后,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突出的工作能力,他被推选为澳大利亚留学生联合会主席、党支部书记。在澳大利亚的五年半时间里,沈柏均不仅在学术上表现突出,1985年获得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科研奖,同时还带领澳洲中国留学生在促进中澳友谊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澳留学期间,从报纸上看到祖国四川发水灾,灾情严重,沈柏均立即以学生会的名义发动大家捐款捐物,并且在墨尔本举办救助中国熊猫的大型活动。

    异想天开 脐血觅宝

    1986年回国后,沈柏均发现有的病人需要进行骨髓移植,可是常常因为找不到适合的骨髓源而失去生命。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医学界。沈柏均学以致用,上世纪80年代初,他看到国外一则关于脐血中有大量造血干细胞的消息,就产生—个大胆的念头:“能否将脐血中的这些细胞分离出来代替骨髓移植,以解决骨髓源缺乏的问题?”骨髓源缺乏,配型难,花费又高,而运用脐血,简直就是废物再利用!而且他知道脐血干净而没有被污染,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就曾经输过脐血,我国上世纪50年代也曾经使用过,但这些仅仅是脐血输注,而无血缘关系脐血干细胞移植在世界上尚未有人开展过。这对于生命即将失去的病人来说,其意义非同一般。
, 百拇医药
    然而,科学来不得半点儿马虎,这毕竟是无人涉足的新领域,何况又是在人命关天的医学领域。踏入这个新领域,需要经费,需要时间,还要冒风险,有可能无功而返;不去碰它,对于沈柏均来说不会失去什么,他尽可以过他平静的生活。可他既然有了这个想法就难以放下,总想跃跃欲试,取得成功,造福于病人。那段时间他对有关资料特别留意,吃饭走路都在想,他说“我就喜欢胡思乱想,异想天开!”

    从澳大利亚回国不久的沈柏均就迫不及待地打报告,提出用脐血移植治疗小儿癌症的研究方案,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他立即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开始了这项研究。这,无异于在渺无人烟的荒漠上前行。面对坦途与荒漠,荒漠对他更具有吸引力。

    经过反复的科研实验,他们证明数份脐血混合移植切实可行。经过充分论证,1991年他们开展了这项科研后的第一例手术。患者是来自微山湖的7岁女孩,患的是晚期卵巢癌,外科手术打开腹腔发现已经无法切除,常规化疗已没有希望,如果去北京做骨髓移植治疗,要花费10余万元,当时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很可能就此放弃治疗。沈教授反复向家属讲明了脐血移植的情况,包括手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听说手术的费用5千元就可以解决,—个几乎绝望的家庭,又恢复了活力,看到了希望。5千元!只是常规费用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
, 百拇医药
    手术开始了。一个脐带血不够用,该病人使用了三个脐血混合移植。胜利属于敢于异想天开,又勤奋实践的人,手术后一个月,女孩再做检查,肿瘤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这—结果令沈柏均与他的弟子们兴奋不已,医院里也非常重视,立即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这个惊人的喜讯。消息随即传遍全国,并飘洋过海传遍全世界。当时国内外共有几十家媒体报道了医学界这一新成就。现在,在日本东京脐血库的画廊里还有沈柏均是亚洲脐血第一人的记载。

    脐血移植,要求具有极具科学性的外部条件和精湛的医护技术。比如脐血的采集、处理、存放等。仅就存放来说,脐血必须在摄氏零下196度保存。所以,在从事脐血移植手术前,沈柏均已经为该项研究作了两件事: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原山医大附属医院)建起“低温医学研究室”,开展脐血干细胞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后来由鲁能集团投资合作建起全国最大的脐血库“山东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这是一个集采集、处理和保存脐血干细胞于一体的专业机构。至今已库存脐血15000余份,提供给全国医院临床移植150余人,成功挽救了许多白血病、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人的生命。
, 百拇医药
    脐血干细胞移植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那个“万金油”梦想,给沈柏均一个广阔的天地。从上世纪70年代起,沈柏均主攻小儿血液肿瘤学,70年代末首创堪称世界先进的《胎儿骨髓象研究》;80年代研究发明“针灸取穴尺”取得国家专利;90年代初首创“无血缘关系混合脐血移植术”;先后在国内首例报告“阿氏综合征”“输血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省内率先开展“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恶性实体瘤”等等。近十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获省部级奖3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编著《最新儿科手册》、《人类脐血》、《小儿血液病基础与临床》、《儿科治疗学》等著作8部。在脐血研究中始终处于领先水平,由他所首创的混合脐血移植术在难治性血液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沈柏均教授在搞好医疗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认真教书育人,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8名,培养细胞移植专业进修人员20余名。

    待人友善 不耻下问

    与沈柏均打交道最多的,一是他的学生和同事,二是患者和家属。
, http://www.100md.com
    他的学生说:“沈教授从不以医学权威自恃,‘不耻下问’是他身上可贵的品质。”工作中,科研中遇到涉及其它专业的问题,他会像小学生那样,去请教比他资历低的普通医师、护士,请教自己的学生。他平静地说:“这没什么,应该看到每个人的长处。比如我的学生,我的总体水平比他们高,不等于各方面都超过他们。他们年轻,精力旺盛,每天都上网,接受大量的新信息,这一点就是优势。所以我有时会反过来问他们,我们是平等的关系。我出国六年,国外就是这样,这是工作与科研应有的氛围。”

    在学术上的宽容与虚心,使沈柏均与很多年轻人成了朋友,大家既尊重他又亲近他。他带的博士后李栋告诉我:“沈教授对人特别热情真诚,2003年,我还没有到这里,沈教授还不认识我,我向他请教问题,他一点一滴特别耐心的教我。沈教授还特别鼓励我们年轻人出国深造,他还常常帮助学生联系学校,现在他的研究生已有多名在国外,这是一般医学院教授们最不愿意做的事。”

    周围人都知道沈柏均不收礼,不收红包,可是有的患者家属真心想表达感激之情。一次,一位威海的患者要出院,趁沈柏均不注意,将钱压在电话机下,人走了沈柏均才发现。他立即打电话告诉住院处,先别让那人走,然后立即赶去把钱还给了人家。像这样的事,在沈柏均身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还有外院的病人请沈教授会诊,为了减轻病人家长的负担,他经常不收会诊费。沈柏均说:“其实,大多数医生都能做到这些,现在这方面的负面报道太多,使人觉得离了红包寸步难行,误导了患者。实际上,现在医患之间需要互相了解,互相信任。”

    一个人在身份平常时,往往能体谅普通人的疾苦。沈柏均以他的地位名望,却依然体恤下情,尤为可贵。他说:“我出生在浙江绍兴农村,我知道老百姓确实不容易,特别是当一个人患病的时候,更需要理解和关怀。我们这代人受的教育一直是‘为人民服务’、‘为患者服务’,这到什么时候都是对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