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16990
漫话面条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1日 《中国医药报》 2006.12.11
     面条是我国大众化的食品,营养丰富,食用方便,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自古以来,它就以品种多样和雅俗共赏等特色著称于世。中国面条起源于东汉,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这不仅有大量的文献典籍和出土文物佐证,而且也被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所认同。

    面条简称“面”,它的繁体字为“麺”,特指小麦磨成的粉。我国耘嗪褪?br>用小麦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学家曾在山东聊城、河南洛阳等地区分别发现过4000多年前的小麦遗存和3600多年前的炭化小麦。由于秦代以前用于“谷物脱粒”、“粒中取粉”的器具杵、臼、棒、碓等十分简陋,所以餐饮界的普遍看法是:在西汉发明了陶磨,提高了小麦的加工效率后,人们才真正从“粒食”过渡到“粉食”,出现了面条的雏形。

    面条最原始的名称叫“汤饼”或“煮饼”,这是因为制作它时需要一手托着和好的面,另只手将面撕成片状投入锅中,故得此二名。东汉的刘熙、晋代的束皙、南北朝的吴均,都有介绍和描绘"汤饼"的文章传世。有学者研究认为,北方个别地区直到现在还有人喜欢吃“乌鸦头”、“猫耳朵”,喝“片儿汤”,很可能就是古人吃“汤饼”的一种遗风。
, http://www.100md.com
    古时还有这样一个习俗:家里生了小孩,在第三天,要请客人吃“长寿面”,意在庆贺,名曰“汤饼宴”。宋代苏东坡《贺人生子》中有“甚欲去为汤饼客”的诗句,说的便是这个习俗。后来给老人祝寿吃长寿面,用意也是祝愿长寿,其源盖出于此。

    到了唐代,随着案板、擀杖、菜刀等厨具的产生,做“汤饼”时一般不再用手托面了,所以它又被一个新名字所取代——不托(亦写“馎饦”)。《新五代史·四十》就有皇宫内“一日食粥、一日食不托”的记载。唐代还出现了凉拌面“冷淘”,即将面条煮熟后,过凉水后再吃的一种面条。北宋后期,“不托”的形状逐渐固定成细长条,而且有了地方风味之别,“面条”的名字便应运而生,沿用至今。元代时,已有了将面条加工成的“挂面”。《水浒传》第45回介绍和尚裴如海馈赠潘公的礼品中,就有“些少挂面、几包京枣”。

    明初,刘伯温著作中就有“萝卜面”等八置嫣踔品ǖ募窃亍G宕本┑?br>“炸酱面”、“鸡丝面”,扬州的“裙带面”,福建的“八珍面”等,都称誉一时。清代杨静亭的《都门杂咏》中,有一首咏“鸡面”的诗:“面白如银细如丝,煮来鸡汁味偏滋。酒家惟趁清晨卖,枵腹人应快朵颐。”足见当时面条加工技艺之高超。
, 百拇医药
    明清以来,特别是现代,面条的制作和吃法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和发展,种类繁多,风味各殊,捞面、卤面、焖面、烩面、炒面、拌面、冷面、汤面、煨面等,多达四五百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地区形成了许多颇具特色的风味面,如北京的“炸酱面”、山西的“刀削面”、四川的“担担面”、河北的“杂面”、上海的“阳春面”、陕西岐山的“臊子面”、吉林延边的“狗肉冷面”、扬州的“裙带面”等等。

    在加强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方面,我国的面条也是有功的,在世界餐饮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早在唐代,其制作工艺就由“遣唐史”传到了日本,日本不少城市的餐馆,至今仍挂有“中华面条”的招牌。公元13世纪,面条又被马可·波罗带回威尼斯。至于现时朝鲜、韩国、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其他国家也有吃面条的习惯,寻根究底,无疑与中国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

    文/孔润常,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