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数理医药学杂志》 > 2006年第5期
编号:11316715
辨证论治数理模型
http://www.100md.com 《数理医药学》 2006年第5期
辨证论治;,数理模型;,量化辨证;,量化组方,,辨证论治;,数理模型;,量化辨证;,量化组方,1模型研究概况,2辨证和辨病,3治法和病变要素,4组方,5结语,参考文献
     摘要: 对传统的辨证论治过程“症→证→治法→方药”做了进一步分解,详细地描述了症与辨证要素之间的“加权求和”关系、辨证要素与证之间的“逻辑组合”关系、症和证与病变要素之间的推导关系、病变要素与组方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药物效力与病变要素之间的抵消(以偏纠偏)关系,将以往的辨证模型扩充为完整的辨证组方模型。

    关键词: 辨证论治; 数理模型; 量化辨证; 量化组方

    近年来,中医规范化和量化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中医不但可以定性,而且可以定量,这为建立数理模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反过来,数理模型又将为中医规范化和量化提供参照系。建立数理模型与规范化和量化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1 模型研究概况

    早期(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的数学模型主要有两种:加权求和模型和逻辑组合模型。这两种模型都只用于描述症证关系,即仅描述辨证论治过程“症→证→治法→方药”中的“症→证”,属于辨证模型。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模型研究发展缓慢,且仍局限于辨证模型。现对以往的辨证模型进行整合和扩充,对“症→证→治法→方药”做进一步分解,如图1所示,使之能较全面地描述辨证论治的内容。模型的输入是患者当前临床症状和病史资料,输出是方药。以下对模型分解论述。

    图1 模型结构(略)

     2 辨证和辨病

    “辨证”是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对证候(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而确定其病位和病性等病理本质——证素(注:本研究称“辨证要素”),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1,2]。图1中的E和L是该模型中的辨证部分。E的定义如下:

    ei=fi (x1,x2,…xn)(1)

    式(1)根据症状和体征(以下统称“症状”)计算辨证要素(肝、脾、食积、寒、气滞、阳虚等)。式中ei代表辨证要素集合中的第i项辨证要素;xj代表症状集合中第j个症状;fi是非线性函数。当ei达到规定的阈值时,该辨证要素成立。

    由于目前未找出辨证要素与诸症状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无法建立fi,故可暂用(2)式代替(1)式。

    wi=∑n jbi,jxj(2)

    式(2)中wi是第i项辨证要素eiwi的权值,当wi达到规定的阈值时,辨证要素ei成立;xj代表症状集合中第j个症状的轻重程度,取[0,1]区间的值;bi,j代表第j个症状对第i个辨证要素的诊断价值(称为“权值”),取[0,1]区间的值。

    L的定义如下:

    L=∨i((∧j(wi,j≥ti,j))∧(∧j(|X∩Si,j|≥pi,j))∧)|X∩N|=0)∧(∧j(wi,j≥ti,j))∧(∧j(|X∩Si,j|≥pi,j)))(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00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