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酸菌叫板抗生素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腹泻发病人群达8亿人次,有8000万患者患有一受凉、受冷就腹泻;一吃生、冷、辣就泄;不明原因地拉肚子、肚子疼;长期腹泻久治不愈而恶化为结肠炎或肠癌等症状。专家指出,慢性腹泻、肠炎高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直没有有效治疗药物而滥用抗菌药进行治疗。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微生态健肠新药——“酪酸菌”制剂在国内的推广,在肠道疾病治疗领域,长期滥用抗菌药的局面将得到改变。
历史篇 时势造英雄
不可否认,抗生素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它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因病菌感染而大量死亡的历史,对人类寿命的延长至少贡献了10岁。但因其能造成的致病菌耐药的副作用,自发明的那一天开始,就让人类陷入超级耐药菌无药可治的怪圈:初级抗生素诞生——致病菌由被杀灭到产生耐药性——采用更强的抗生素——超级耐药致病菌。抗生素刚使用时,使用20年才有耐药性,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个周期缩短为10年;如今已经是2年。而一个新的抗生素品种从研发到上市,最顺利也要10年。
, 百拇医药
超级耐药菌的出现,一方面固然是抗生素滥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抗生素的时代已经结束。专家预测,当越来越多的病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时,治疗效果会倒退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我们将会由此步入“后抗生素时代”。
我国微生态学奠基人魏曦院士曾经预言:“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生态制剂的时代。”历史的舞台从不缺少主角,当抗生素神圣的光环日渐消褪,人们切身感受到它致命的伤害,我们都在祈祷一个可以重新拯救人类于水火的新一代药物出现。
历史的重任落在了微生态制剂身上,它因为治疗、保健效果卓越而且安全无副作用等优势,必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成为医药领域的一代领军药物。
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具备一定活性的微生态制剂,有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恢复肠道健康的作用。因此,对于急、慢性肠炎、腹泻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日本是世界上开发和利用微生态制剂较早的国家之一,并于1944年把酪酸菌制剂首次用于临床以来,因为它克服了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室温存活率低、胃酸通过率低、不产丁酸、治疗效果慢等缺陷,广泛应用于对各种肠道疾病的治疗中,因其治疗效果稳定,有效率达90%以上,很快成为该领域的国际垄断产品。
, 百拇医药
1996年,日本半个多世纪的垄断被以崔云龙博士为首的10多位中国留学归国人员打破,他们成功分离、培育出我国首个治疗肠炎、阻止肠恶变的药用东海“酪酸梭菌——CGMCC313-1菌株”,而且自主研发了高产量厌氧发酵工艺,使得每毫升含菌量达到1亿个,芽孢比例达到95%。这是目前可查到的国际专利数据的100倍,使产品成本降低十几倍,产品价格也是日本同类产品价格的1/15。同时,常温条件下,长期保存酪酸梭菌活性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我国成为惟一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疗效篇 谁是负责任的“肠道警察”
慢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腹泻,有200多万人因长期不愈发展为肠癌。腹泻、肠炎、肠癌等肠道疾病高发也日益成为困扰我国人民的严重问题。据我国肿瘤办统计,近30年来,我国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迄今已达每年70万人,死亡50万人,成为发病率排名第二的癌症,每年的治疗费用达250亿元,其根本原因是对慢性肠炎、腹泻没有有效治疗药物而滥用抗菌药治疗造成的。对此,被顽固性腹泻困扰27年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深有体会,他目前已获益于我国自主研发的酪酸菌制剂阿泰宁而治愈。
, 百拇医药
为了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推进微生态药品研究,推广微生态药物治疗腹泻、肠炎,预防肠癌,我国各级部门对东海药业寄予厚望,并极尽呵护和支持:国家科技部把微生态药品研究领域的四项“863”项目交给了崔云龙团队,国家发改委拨专款支持东海药业建立了我国建国以来惟一的微生态药品产业化基地!从菌株分离、培育成功到2006年5月,含酪酸菌有效成分的阿泰宁、宝乐安、常立宁及含凝结芽孢杆菌有效成分的爽舒宝等四种自主创新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生态新药终于上市,东海药业不负众望,以超常的速度实现了科研成果向药品产业化的转化。
酪酸菌制剂与抗生素治疗肠道疾病的作用机理有着本质不同:
“酪酸菌”就像一位极负责任的“肠道警察”,拮抗有害菌,促进有益菌生长,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其代谢物丁酸是肠上皮细胞再生和修复的重要营养物质,能促进肠黏膜修复,维持屏障完整,并能祛除肠黏膜炎症,阻止肠黏膜腐烂,恢复肠功能;分泌低聚糖酶,把多糖降解为低聚糖,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的繁殖和成长,快速恢复菌群平衡;对有害菌具有拮抗作用。调节宿主的基因表达,有效防治肠癌;能恢复肠道的免疫功能及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健康肠道,恢复肠功能。
, http://www.100md.com
东海“酪酸梭菌”经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反复检验,临床试验证实其在治疗肠道疾病方面综合性状超过了国际上的同类菌种,而且没有毒副作用,完全可以替代抗生素类药物。2001年,解放军301总院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阿泰宁、宝乐安治疗由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顽固性腹泻和急、慢性肠炎的有效率分别达到98%和100%,综合水平超过了国际上唯一的日本同类药物,为我国广大肠病患者的早日告别肠病困扰提供了高效、优质药品。
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没有生物选择性,在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菌,进一步破坏了肠道菌群平衡,破坏可倡导的生物屏障和免疫功能,引发患者和肠道组织的恶变;损伤肠粘膜,造成致死性伪膜性肠炎;长期应用还会培养出肠道耐药致病菌,诱发结肠炎、肠癌。
安全篇
健康、长寿一个都不能少
抗生素曾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做出过突出贡献,但它惹的祸也越来越严重,日益危害到人类健康甚至生命。
, 百拇医药
一是使用不当,例如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抗生素会引起种种不良反应,有的还相当严重。全国每年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治疗,50%是由于滥用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因抗生素不良反应死亡的人数是19.2万。据悉,我国2000万耳聋患者中,有1500万是因滥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抗生素造成的“四环素牙”更是比比皆是。
另外,长期大量服用广谱抗生素还会引起“二重感染”,如服用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时,肠道内对这些抗生素“敏感”的“有益菌群”就被抑制,而“耐药”的“致病菌群”,则因为失去了有益菌群的约束而大量繁殖,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其结果就是“耐药菌”引起了“二重感染”。引起“二重感染”的“耐药菌”往往是一些真菌,如霉菌。导致霉菌性感染,如不及时用微生态制剂调整菌群平衡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就有可能导致病人因严重感染、不能消化吸收而衰竭死亡。
酪酸菌则没有这些毒副作用。酪酸菌是绿色天然菌种,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结果均证明,酪酸菌制剂打破了“是药三分毒”的传统观念,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是真正安全、疗效显著的生物药品,具有像药品一样有效、像食品一样安全的特点。
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向全国民众普及微生态科学养生知识,推广生物药品治疗腹泻、便秘、便臭,经过30多年的推广和普及,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长寿之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已达86.5岁,男性的平均寿命也达到80.5岁。据美国科学家托利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90岁以上健康长寿老人的医疗费用仅为60~70岁多病短寿老人医疗费的1/3。
我国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已悄然走在了世界前列,以青岛东海药业为领军的新一代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的高新生物制药企业的崛起,必然极大地推动我国微生态知识的普及和科学养生观念的改变,再促进微生态新药的创研与推广,则我国人民实现健康长寿的愿望指日可待。, 百拇医药(佚名)
历史篇 时势造英雄
不可否认,抗生素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它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因病菌感染而大量死亡的历史,对人类寿命的延长至少贡献了10岁。但因其能造成的致病菌耐药的副作用,自发明的那一天开始,就让人类陷入超级耐药菌无药可治的怪圈:初级抗生素诞生——致病菌由被杀灭到产生耐药性——采用更强的抗生素——超级耐药致病菌。抗生素刚使用时,使用20年才有耐药性,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个周期缩短为10年;如今已经是2年。而一个新的抗生素品种从研发到上市,最顺利也要10年。
, 百拇医药
超级耐药菌的出现,一方面固然是抗生素滥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抗生素的时代已经结束。专家预测,当越来越多的病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时,治疗效果会倒退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我们将会由此步入“后抗生素时代”。
我国微生态学奠基人魏曦院士曾经预言:“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生态制剂的时代。”历史的舞台从不缺少主角,当抗生素神圣的光环日渐消褪,人们切身感受到它致命的伤害,我们都在祈祷一个可以重新拯救人类于水火的新一代药物出现。
历史的重任落在了微生态制剂身上,它因为治疗、保健效果卓越而且安全无副作用等优势,必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成为医药领域的一代领军药物。
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具备一定活性的微生态制剂,有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恢复肠道健康的作用。因此,对于急、慢性肠炎、腹泻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日本是世界上开发和利用微生态制剂较早的国家之一,并于1944年把酪酸菌制剂首次用于临床以来,因为它克服了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室温存活率低、胃酸通过率低、不产丁酸、治疗效果慢等缺陷,广泛应用于对各种肠道疾病的治疗中,因其治疗效果稳定,有效率达90%以上,很快成为该领域的国际垄断产品。
, 百拇医药
1996年,日本半个多世纪的垄断被以崔云龙博士为首的10多位中国留学归国人员打破,他们成功分离、培育出我国首个治疗肠炎、阻止肠恶变的药用东海“酪酸梭菌——CGMCC313-1菌株”,而且自主研发了高产量厌氧发酵工艺,使得每毫升含菌量达到1亿个,芽孢比例达到95%。这是目前可查到的国际专利数据的100倍,使产品成本降低十几倍,产品价格也是日本同类产品价格的1/15。同时,常温条件下,长期保存酪酸梭菌活性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我国成为惟一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疗效篇 谁是负责任的“肠道警察”
慢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腹泻,有200多万人因长期不愈发展为肠癌。腹泻、肠炎、肠癌等肠道疾病高发也日益成为困扰我国人民的严重问题。据我国肿瘤办统计,近30年来,我国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迄今已达每年70万人,死亡50万人,成为发病率排名第二的癌症,每年的治疗费用达250亿元,其根本原因是对慢性肠炎、腹泻没有有效治疗药物而滥用抗菌药治疗造成的。对此,被顽固性腹泻困扰27年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深有体会,他目前已获益于我国自主研发的酪酸菌制剂阿泰宁而治愈。
, 百拇医药
为了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推进微生态药品研究,推广微生态药物治疗腹泻、肠炎,预防肠癌,我国各级部门对东海药业寄予厚望,并极尽呵护和支持:国家科技部把微生态药品研究领域的四项“863”项目交给了崔云龙团队,国家发改委拨专款支持东海药业建立了我国建国以来惟一的微生态药品产业化基地!从菌株分离、培育成功到2006年5月,含酪酸菌有效成分的阿泰宁、宝乐安、常立宁及含凝结芽孢杆菌有效成分的爽舒宝等四种自主创新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生态新药终于上市,东海药业不负众望,以超常的速度实现了科研成果向药品产业化的转化。
酪酸菌制剂与抗生素治疗肠道疾病的作用机理有着本质不同:
“酪酸菌”就像一位极负责任的“肠道警察”,拮抗有害菌,促进有益菌生长,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其代谢物丁酸是肠上皮细胞再生和修复的重要营养物质,能促进肠黏膜修复,维持屏障完整,并能祛除肠黏膜炎症,阻止肠黏膜腐烂,恢复肠功能;分泌低聚糖酶,把多糖降解为低聚糖,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的繁殖和成长,快速恢复菌群平衡;对有害菌具有拮抗作用。调节宿主的基因表达,有效防治肠癌;能恢复肠道的免疫功能及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健康肠道,恢复肠功能。
, http://www.100md.com
东海“酪酸梭菌”经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反复检验,临床试验证实其在治疗肠道疾病方面综合性状超过了国际上的同类菌种,而且没有毒副作用,完全可以替代抗生素类药物。2001年,解放军301总院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阿泰宁、宝乐安治疗由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顽固性腹泻和急、慢性肠炎的有效率分别达到98%和100%,综合水平超过了国际上唯一的日本同类药物,为我国广大肠病患者的早日告别肠病困扰提供了高效、优质药品。
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没有生物选择性,在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菌,进一步破坏了肠道菌群平衡,破坏可倡导的生物屏障和免疫功能,引发患者和肠道组织的恶变;损伤肠粘膜,造成致死性伪膜性肠炎;长期应用还会培养出肠道耐药致病菌,诱发结肠炎、肠癌。
安全篇
健康、长寿一个都不能少
抗生素曾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做出过突出贡献,但它惹的祸也越来越严重,日益危害到人类健康甚至生命。
, 百拇医药
一是使用不当,例如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抗生素会引起种种不良反应,有的还相当严重。全国每年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治疗,50%是由于滥用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因抗生素不良反应死亡的人数是19.2万。据悉,我国2000万耳聋患者中,有1500万是因滥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抗生素造成的“四环素牙”更是比比皆是。
另外,长期大量服用广谱抗生素还会引起“二重感染”,如服用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时,肠道内对这些抗生素“敏感”的“有益菌群”就被抑制,而“耐药”的“致病菌群”,则因为失去了有益菌群的约束而大量繁殖,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其结果就是“耐药菌”引起了“二重感染”。引起“二重感染”的“耐药菌”往往是一些真菌,如霉菌。导致霉菌性感染,如不及时用微生态制剂调整菌群平衡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就有可能导致病人因严重感染、不能消化吸收而衰竭死亡。
酪酸菌则没有这些毒副作用。酪酸菌是绿色天然菌种,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结果均证明,酪酸菌制剂打破了“是药三分毒”的传统观念,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是真正安全、疗效显著的生物药品,具有像药品一样有效、像食品一样安全的特点。
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向全国民众普及微生态科学养生知识,推广生物药品治疗腹泻、便秘、便臭,经过30多年的推广和普及,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长寿之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已达86.5岁,男性的平均寿命也达到80.5岁。据美国科学家托利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90岁以上健康长寿老人的医疗费用仅为60~70岁多病短寿老人医疗费的1/3。
我国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已悄然走在了世界前列,以青岛东海药业为领军的新一代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的高新生物制药企业的崛起,必然极大地推动我国微生态知识的普及和科学养生观念的改变,再促进微生态新药的创研与推广,则我国人民实现健康长寿的愿望指日可待。, 百拇医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