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 2006年第21期
编号:11328408
1例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21期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1岁,因“腹泻3天伴发热”,以“急性腹泻病”收住院。患儿排黄色稀水便3天,5~7次/d,量中等,无脓血,伴发热,热峰39.5 ℃,小便正常,无咳嗽、呕吐、抽搐症状。查体:T 36.8 ℃,P 120次/min,R 30次/min,神志清,精神欠佳,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皮肤弹性尚可,眼窝无凹陷,口唇黏膜无干燥,口周无发绀,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肠鸣音活跃。血常规:WBC 12.0×109/L,L 27.7%,N 60.6%;便常规:WBC 0~1/HP。住院后给予抗感染、调节肠道微环境等对症治疗。静脉输液,给予5% GS 100 ml,头孢噻肟钠1.0 g及3∶2∶1液250 ml,行留置针穿刺,选择左足背动脉,用0.2%安尔碘常规皮肤消毒,范围>5 cm,穿刺一次成功,每次输液完毕采用正压封管,用2 ml肝素配制液,边推边退针方式,均匀缓慢注入,我院常用50 u/ml肝素液封管,患儿在输液治疗第4天,左足背留置针穿刺点相反方向皮肤表面出现条索状红色痕迹,略高出皮面,局部无渗出及压痛,立即拔针,局部按压,用安尔碘消毒皮肤,并进行观察。患儿无哭闹,精神好,吃奶好。第2天局部症状减轻,条索状痕迹变浅,仍予局部消毒,后患儿痊愈出院。出院后1周随访患儿足背已恢复正常。

     2 讨论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有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等优点,能满足危重病人抢救需快速补液的要求,严格用药时间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减少了重复穿刺带给患儿的痛苦和恐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及因穿刺失败带来的护患纠纷,所以临床已广泛应用。我科自2001年使用留置针以来从未发生过因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本病例的发生,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为避免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应注意:(1)严格掌握适用范围:在选择血管时应选择血流速度快,粗大且走向直,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尽量选择上肢,因下肢静脉血流缓慢,不宜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2)正确安排输液顺序,药物浓度不宜过高,推注速度不宜过快,以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先输高渗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后输等渗或刺激性较小的药物。(3)消毒穿刺部位要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防止细菌感染。(4)做好各班床边交班工作,注意观察穿刺点情况,做到早期发现及早处理。

    作者单位: 730050 甘肃兰州,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儿内科

    (编辑:陈 沁), 百拇医药(宋亚玲,冯晓英,李凤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