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2期
编号:11346814
磁共振灌注和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缺血性卒中24小时内大脑灰白质梗死阈值有差异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11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第2期
     澳大利亚Arakawa等采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研究大脑灰质和白质的梗死阈值发现,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大脑灰质的脑血流量(CBF)和脑血流体积(CBV)梗死阈值以及表面弥散系数(ADC)均较白质高。 [Stroke 2006,37(5):1211]

    缺血半暗带指梗死核心区周边低灌注区域,虽然已有功能破坏但仍有潜在活力。联合应用磁共振PWI和DWI可评估缺血半暗带大小。灰质较白质有更高的CBF和CBV以及更快的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因此在评估缺血半暗带时需要分别计算灰、白质梗死阈值。

    急性半球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和3个月时分别接受磁共振PWI/DWI检查。排除发病24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和早期出现NIHSS评分改善者。研究者分别计算灰质和白质灌注和弥散加权相的梗死阈值,包括CBF、CBV、MTT和ADC等。根据灰、白质分割概率图分别计算梗死的组织特异性弥散和灌注阈值。

    该研究共纳入21例患者,结果显示,灰质的CBF梗死阈值显著高于白质,中位数为34.6 ml/(100 g·min)对20.8 ml/(100 g·min)(P<0.0001)。灰质的CBV梗死阈值和ADC亦显著高于白质,分别为1.67 ml/100 g对1.19 ml/100 g(P<0.0001)和918×10-6 mm2/s对805×10-6 mm2/s(P<0.001)。MTT在灰质也有缩短趋势。

    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发病<24小时患者大脑灰质的CBF和CBV梗死阈值以及ADC均较白质高。因此,在评估患者梗死可能性和指导潜在治疗方面,组织特异性梗死阈值可能比常用的全脑梗死阈值更精确。

    灰、白质梗死阈值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两种组织的细胞对梗死易感性不同。灰、白质的神经化学级联反应也存在很大差异,灰质的典型级联反应始于能量耗竭和谷氨酸释放,继以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破坏,钾和钙离子内流和细胞死亡。

    但有关白质对梗死反应的研究很有限。谷氨酸在白质梗死易感性方面发挥的作用可能很小,重要的是梗死可能在白质诱发腺苷自我保护反馈环路。,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