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3期
编号:11346703
高血压防治主力在社区——访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18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第3期
     我国的高血压社区防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浙江省的“三化”管理模试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电话采访了世界高血压联盟(WHL)和中国高血压联盟(CHL)主席、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刘力生教授。

    记者: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从开始就走社区防治之路吗?

    刘教授:我国的高血压防治工作始于1958年,但并非一开始就走社区防治的道路。当时开展了全国11个省市的高血压普查,此后于1979-1980年、1991年和2002年分别进行了全国性的调查。这些调查的发起者大多是大型医院的专家,基本上通过临床诊疗接触患者,很难深入到基层社区。针对高血压每10年左右开展一次全国性普查已经形成共识,但关键是如何防治。

    我国的高血压社区防治开端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1969年在首都钢铁公司进行了职工社区10万人群心血管病防治研究,此后推广到整个冶金系统。到上世纪90年代,卫生部在全国建立了社区防治示范点,对以高血压为主的慢病进行综合防治。浙江省社区高血压防治规范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管理经验比较突出,所以去年在杭州召开了全国经验交流会。
, http://www.100md.com
    记者:从浙江省的“三化”管理模式中可汲取哪些有益经验?

    刘教授:在浙江模式的经验中,有几点比较重要。首先,有些试点社区设立了健康管理师(care manager),这些人员作为社区医师的助手,对督促患者贯彻医嘱、监控疗效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目前世界高血压联盟和全球9个学术团体共同酝酿要在全球推广健康管理师管理模式。这项全球行动的主体不是医学专家,而是健康管理师,也就是说要推行健康管理师扮演社区防治的主角。行动内容主要包括:①筛查高血压患者;②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级;③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④监督高血压治疗达标;⑤创造支撑性环境,如指导健康管理师,为患者转诊创建绿色通道等。

    浙江省的信息化管理也值得推崇。高血压是慢病,患者一般可以3个月到半年就诊一次,但也会出现突发事件。基层管理工作人员对患者的及时随访非常重要,可以实时监控病情并进行及时的处理,通过信息化管理会比较方便。

    另外,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以及专家组的技术指导和监控也非常关键,还要重视对社区医师的教育培训。
, 百拇医药
    记者:浙江模式能否向全国推广?

    刘教授:由于各省市情况不同,高血压社区防治模式也要因时因地制宜,不必强求一致。从目前情况看,虽然浙江模式的政府经费投入不多,但向较贫困地区推广时还是要考虑当地的经济承受力。另外,浙江的有些防治理念已经很先进,比如当地政府已经认识到投入高血压预防费用,能节省大量的日后发病住院治疗费用,但在经济落后边远地区还没有这样的理念更新,因此推广起来可能会有困难。

    虽然目前全国各地高血压社区防治方式不一,但其基本框架应该一致,就是一方面抓全人群的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抓患者和高危人群的重点管理。

    记者:国外高血压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刘教授:美国等发达国家最近几年高血压发病又有抬头趋势。美国高血压防治研究已经有40余年的历史,结果表明对各种形式的高血压进行积极的降压治疗,均能显著改善预后。关键问题是这些研究成果需要向人群推广,因此于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世界高血压联盟。

    最近由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概念受到广泛认可,因此国外也开始了预防高血压的探索,对有危险因素的非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研究,旨在明确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能否推迟高血压发病。这些研究大多仍在进行中,也有争议认为增加了用药量,因此尚无明确的结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