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88950
心系边疆百姓——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部主任周宪梁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29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1.29
心系边疆百姓——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部主任周宪梁

     2005年上半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有一位来自北京的援疆医生,每到周末都会下基层义诊,每次他都会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一拨又一拨的患者减轻痛苦,带去希望。当地百姓说:他给病人看病,不受条件的限制,他随时随地可以给病人看病,而且效果特别好。有很多专家离开了医院离开了仪器就没办法看病,这点他做得特别好。这位医生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部主任周宪梁。2005年2月,周宪梁受卫生部委派,作为援疆干部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医院任副院长、心内科主任。

    ■开启医疗“大篷车”

    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医院后,周宪梁很快就忙得不可开交。短短几天,就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来了北京名医”的消息在周边地区迅速传播开来,不少群众搭着马车,连夜从郊县赶去求诊。为了使来看病的群众都能看得上,周宪梁的门诊从不限号,经常加班加点,有时饿了,就草草吃几口简易的快餐,又继续看起病来,一直坚持把所有的病人都看完。为了方便老百姓看病,他还把家里和办公室的电话对外公布,方便当地老乡们随时联系。
, http://www.100md.com
    医治好了前来看病的各族患者后,周宪梁想,不能仅仅坐诊行医,还要送医下乡。周宪梁积极组织各科骨干,成立了“医疗大篷车”,让“医疗大篷车”走进乡村,走进患者家里,送医、送药、送医学知识到最偏远、最艰苦、条件最差的地方去。每逢周末,“医疗大篷车”就到一些边远地区,为老百姓普及防病知识,医治患者,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2005年7月中旬的一天,周宪梁要到和田地区给当地维族患者会诊。因途中要经过500多公里的禁区沙漠公路,环境十分恶劣,夏天路面温度高达70~80摄氏度,行驰中汽车容易爆胎,发生翻车事故。临走前,兵团领导曾再三强调、劝说,“你是国家的医学人才,路途太危险,不能去”。周宪梁不顾领导的一再劝阻,还是坚持去了。经过1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他终于在晚8点多到达了和田。匆匆地吃了一盘拉条子,他就开始了紧张工作。等到最后一个病人看完后,已是凌晨5点多了,精疲力竭的周宪梁,眼前发黑,满头虚汗,一下子瘫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

    ■把边疆人民当亲人
, 百拇医药
    2005年3月,一名叫努尔古丽的12岁小姑娘找周宪梁求治。几年前小努尔古丽不幸患上了右面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求医的时候,血管瘤已经大到让她无法进食,生命垂危。而小努尔古丽家里早已一贫如洗。当周宪梁知道这件事时,第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尽快治好这个孩子,否则等待她的只有死亡!周宪梁向自己的母校求援,从西安交大医学院请来两位教授进行会诊和手术。不仅如此,在农一师医院全院职工中,周宪梁发起了为努尔古丽献爱心捐款活动,不但自己带头捐款,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一首《爱的奉献》乐曲声在捐款大厅里回响,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不到半个小时就筹集资金3万多元。在捐款现场,努尔古丽的母亲帕旦木一直在激动地流泪,她紧紧握着周宪梁的手,不停地说:“感谢党!感谢农一师医院!感谢党中央派来这么好的医生,给了我孩子第二次生命!”那一刻,周宪梁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帕旦木的话,是边疆百姓对周宪梁的最高褒奖。

    如今,小努尔古丽经过精心治疗,病情已经痊愈,正在学校愉快地学习,她逢人便说,“是北京的周医生治好了我的病,决心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这个故事在新疆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后,当地群众纷纷称赞周宪梁是民族团结的楷模。2006年五一期间,周宪梁再次来到小努尔古丽家看望,并送去了600元钱。

    从2005年起,周宪梁和阜外医院门诊部的同事们,连续两年开展了向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一中和二中的十名贫困学生献爱心捐款活动,共捐款两万多元,不仅为十名贫困生交了学杂费,还给每名学生买了衣服、书包和文具。周宪梁说,以后每年他们都将开展向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直到这些孩子考上大学。他们要在首都和边疆架起一座爱心桥梁。

    本报记者 杨六香 通讯员 王峥

    图为周宪梁在和患者交谈, 百拇医药(杨六香;王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