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348663
关注血管生物学及血管弹性参数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年第5期
     多数心血管事件都是血管病变进展的结果。血管病变在人们年轻时已经启动,开始时动脉内膜的保护作用出现某种缺陷或损伤,随后微循环的结构性重构及动脉中脂质的积聚和钙化导致斑块形成,最后斑块破裂,触发血栓形成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高血压是导致血管病变进展的重要因素。近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血管结构及功能异常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启动因素,恰当地对血管功能进行评价已势在必行。

    ASCOT-CAF?魪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方法实施的可能性。降低血压与心血管事件预后的关联不仅仅与诊室测量的外周动脉压(肱动脉压力)有关,与患者的中心动脉压(主动脉压力)的降低更密切相关。当中心动脉压降低、大动脉僵硬度得以改善后,临床预后可能更好。一项研究对2080例平均年龄为42岁,有高血压、糖尿病倾向(正常高值阶段)的患者(血压≥130/85 mmHg或空腹血糖≥110 mg/dl)进行了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测定。结果发现,即使血压及血糖水平还未达高血压及糖尿病诊断标准,但血压及血糖正常高值阶段的协同作用也加速了动脉僵硬度及动脉损伤的进展。目前对动脉僵硬度的评价通常以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APWV)作为主要的参数之一。北欧的鹿特丹研究和MONICA健康普查研究都证实PWV作为测量主动脉僵硬度的一种方法,其所提供的预后信息优于年龄、性别、血压、胆固醇、糖尿病和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上述研究支持了一种理念:动脉壁上的生物学变化经流行病学总结并转化为标准的危险因素后,往往对心血管事件可进行更好的预测。然而美国明尼苏达医学院Cohn教授指出,将APWV数据加入传统的危险指标,虽可提高危险比,但提高幅度并不大,对危险分层的改进在临床中是否具有意义以及能否据此修正传统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尚不能确定。

    判断评价动脉僵硬度的最佳方法还取决于临床的需要,由于主动脉僵硬度是血管晚期病变的一个标志,因此可作为5~10年间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PWV是血压依赖性的,且受长时间结构改变的影响,药物治疗对其产生的影响出现得较为缓慢。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及早确定血管异常以早期启动预防性治疗,那么最好是选择较小动脉作为“窗口”,因为小动脉的变化可以作为血管疾病较早的标志。药物治疗数月对动脉功能的改善在早期多表现为小动脉功能及内皮功能的改善。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在对高血压进展及评估的手段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诊室血压测量,血管生物学的进展促进了血管功能检查方法的进步,其中动态血压测量技术及血管功能测定技术的脱颖而出,推动了血压与血管功能研究的进展。在影像学、流行病学及统计学专家的配合下,尽管一些技术还不够成熟,也未完全普及,但血管生物学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及理念的更新,必将促进心血管高血压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