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顺应疗法治“心病”
所谓“心病”,并非指的是“心脏疾病”,而是人们常说的“心里留下的疙瘩”,是一种心理异常的反应,也是人的意识障碍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各种表现。常常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怀疑患有大病,而导致心慌、手颤、食欲下降、睡眠欠佳、心情不安、思维迟钝、生活愁楚等。这些毛病往往会给人的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使生活质量下降。有人去看心理门诊,吃了不少抗抑郁症、强迫症和恐怖症的药物,甚至住院治疗。虽然病情有所减轻,但总是不能根除。
这种情况有时会很快地过去,有时会延续几年或更久,单纯靠药物很难“根治”;而且,盲目用药只能通过消极的心理暗示给人“病”的存在,带来尤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那么,“心病”怎样才能治好?良方有一则,就是“不治自愈”——只有“不治”才能“自愈”。只要自身不去在意它,就会逐渐走出病扰的困境。
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院神经科专家朱丽安·莱夫教授认为:神经症患者原本无任何身心异常,只是因为他存在疑病素质,将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他们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场合可能产生的感觉,如过度用脑时的头昏,紧张时的心慌等,误认为是“病”,从而引起焦虑恐惧。注意力越是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越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越容易造成症状并使之继续的主要原因。与理性不符合的观念,任何正常人都会有,只是一闪即逝,不留痕迹。而有疑病素质的人,这些观念一旦出现,便固执地重复,同时又想反复控制,形成对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产生强迫观念。有疑病素质的人,他们往往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往往在欲求与现实之间,在“理应如此”和“事已如此”之间形成“思想矛盾”,并力图解决这些现实无法解决的矛盾,对客观现实采取强求的态度,促使症状越来越重。比如:“我为什么得了这种病?”、“这种病的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等,萦绕心怀,无法解脱。对于这一症状,莱夫教授对“心病”提出了“顺应疗法”的方法。
, http://www.100md.com
“顺应疗法”的原理,就是面对自身的症状不予抗拒,带着这些症状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过着有规律的正常生活;对躯体和心理症状不加排斥和压抑,采取“有,就让它有”的态度,顺其自然,随他而去;承认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不再强化对状态的主观感觉,并且不再排斥这种感觉,从而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固着于这些症状上,逐渐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状得以减轻直至消除。
生活中任何与人相关的事物,都能分为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前者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后者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所谓“既来之则安之”的要点是:忍受痛苦,听其自然。既然痛苦无法避免要接受,还不如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确定意义并能见诸成效的事情上,逐步建立起从症状中解脱出来的信心。有些神经症患者的精神冲突,大多停留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他们对引起自己恐惧不安的事物苦思冥想,疑虑多端;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引起痛苦不安的事物,却又采取了回避和敷衍的态度。其实,只有面对现实,才会使思维变得更加实际,才能提高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而与外部环境的广泛接触,也有助于改善自身症状的感受。
不治自愈的“良方”,就是不要再“想”自己的“心病”。可以通过多与亲友交流沟通,培养对其他事物的兴趣,改善饮食营养,积极参加锻炼,保持心境开朗。同时,对消除疾病满怀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这样,“心病”自会黯然消退。 (袁浩龙), 百拇医药
这种情况有时会很快地过去,有时会延续几年或更久,单纯靠药物很难“根治”;而且,盲目用药只能通过消极的心理暗示给人“病”的存在,带来尤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那么,“心病”怎样才能治好?良方有一则,就是“不治自愈”——只有“不治”才能“自愈”。只要自身不去在意它,就会逐渐走出病扰的困境。
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院神经科专家朱丽安·莱夫教授认为:神经症患者原本无任何身心异常,只是因为他存在疑病素质,将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他们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场合可能产生的感觉,如过度用脑时的头昏,紧张时的心慌等,误认为是“病”,从而引起焦虑恐惧。注意力越是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越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越容易造成症状并使之继续的主要原因。与理性不符合的观念,任何正常人都会有,只是一闪即逝,不留痕迹。而有疑病素质的人,这些观念一旦出现,便固执地重复,同时又想反复控制,形成对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产生强迫观念。有疑病素质的人,他们往往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往往在欲求与现实之间,在“理应如此”和“事已如此”之间形成“思想矛盾”,并力图解决这些现实无法解决的矛盾,对客观现实采取强求的态度,促使症状越来越重。比如:“我为什么得了这种病?”、“这种病的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等,萦绕心怀,无法解脱。对于这一症状,莱夫教授对“心病”提出了“顺应疗法”的方法。
, http://www.100md.com
“顺应疗法”的原理,就是面对自身的症状不予抗拒,带着这些症状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过着有规律的正常生活;对躯体和心理症状不加排斥和压抑,采取“有,就让它有”的态度,顺其自然,随他而去;承认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不再强化对状态的主观感觉,并且不再排斥这种感觉,从而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固着于这些症状上,逐渐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状得以减轻直至消除。
生活中任何与人相关的事物,都能分为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前者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后者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所谓“既来之则安之”的要点是:忍受痛苦,听其自然。既然痛苦无法避免要接受,还不如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确定意义并能见诸成效的事情上,逐步建立起从症状中解脱出来的信心。有些神经症患者的精神冲突,大多停留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他们对引起自己恐惧不安的事物苦思冥想,疑虑多端;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引起痛苦不安的事物,却又采取了回避和敷衍的态度。其实,只有面对现实,才会使思维变得更加实际,才能提高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而与外部环境的广泛接触,也有助于改善自身症状的感受。
不治自愈的“良方”,就是不要再“想”自己的“心病”。可以通过多与亲友交流沟通,培养对其他事物的兴趣,改善饮食营养,积极参加锻炼,保持心境开朗。同时,对消除疾病满怀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这样,“心病”自会黯然消退。 (袁浩龙),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