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伏邪温病”论慢性乙肝的发病与治疗.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
参见附件(203kb)。
Ch i n e s e J o u r na l o f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Ch i n e s e wi t h Mo d e m Me d i c i n e 2 0 0 6 VOL. ( 1 9 ) NO. 1 5
从 “伏 邪 温 病 " 论 慢 , 陡 乙 肝 的 发 病 与 治 疗
A Di s c us s i o n o n t he Pa t h og e ne s i s a nd Tr e a t me n t
o f Ch r o ni c He pa t i t i s B Ba s i ng o n t h e The o r y
o f S e a s o n a l Fe b r i l e Di s e a s e s Ca u s e d b y La t e n t Ev i l
刘亚敏,沈 强,李兴鹏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 1 0 4 0 5 )
中图分类号:R 5 1 2 . 6 * 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0 7 — 2 2 8 6( 2 0 0 6 )1 5 — 1 8 0 6 一 O 2证型:I B
【 摘 要l从发病特点、易感人群、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方面论述 “ 伏邪温病”理论与慢性乙肝发病机理的关系,并由此提出
“ 补肾清毒法”可作为慢性乙肝的主要治法之一。
【 关键词l伏邪温病:慢性 乙肝;中医治疗
慢性乙肝是指感染乙肝病毒 ( H B V ) 超过 6个月而未能消
除者。 我国是慢性乙肝的高发地区,约有 1 . 2 5 亿人为慢性 I f B V
携带者。其中 1 5 % ~4 0 %的H B V感染者在 生中可能发生肝
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性肝癌,我国每年由于慢性乙肝夕 E 亡约
3 0万例。其中肝癌死亡约 1 8万例,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
中医认为慢性乙肝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所致,属 “ 湿
温” 、“ 胁痛”等范畴。我们依据多年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认
为从“ 伏邪温病” 的理论解释慢性乙肝的发病和症状更为合理,并由此提出 “ 补肾清毒法”可作为慢性乙肝的主要治法之一。
1 “ 伏邪温病”的理论与慢性乙肝的病机
伏邪,又称为伏气。明代以前,皆根据 《 伤寒论》 :“ 伏气
之病,以意候之” ,称为 “ 伏气 ” 至明代来年以后,吴义可 《 温
疫论》才称之为 “ 伏邪” 。 伏邪不是指具体的病因,而是指人
体感受外邪,邪气伏藏于体内,当时没有任何表现,经过一段
时间而发病。“ 伏邪温病”则足指某些具有邪气伏藏,逾时而
发,发时即表现为里热症状的温病。
1 .1发病特点:现代医学认为感染乙肝病毒 ( t f B V ) 超过 6个
月而未能消除者称为慢性 I I B V感染者。 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
性化的最主要因素。 在围生 ( 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 H B V者
中。分别有 9 0 %和 2 5 % ~3 0 %将发展成慢性感染。但这些新牛
儿和儿童通常不会m现明显的己盯症状和体征,而是病情随着
年龄而发展,就足成年感染者也有大约 4 0 % 的人没有任何症状
和体征。这符介伏邪 “ 伏藏”的特点。
1 .2易感人群:中医理论认为 “ 伏邪温病”的发乍与i 气的
强弱、感邪的轻重以及 邪的斗争有关。l E 如 《 内经》所旧:
“ 冬 藏精,春必病温 ” 、“ 大精者,身之本也,故藏 r精者,春不痫温” 。现代医学认为婴幼儿足获得乙廿 f 病毒感染的最危
险时期,而成年人的乙片 f 病毒感染率 到 1 O % ,因为在接触乙
肝炳薄的成年人- l J 1人约 9 5 % 能够通过其免疫系统 白发清除病
毒。 管 人吖能… 症" I X,f E l 他们大多数叮以宄伞康复而
/ 1 } H 现并发症 。这符合伏圳 5 “ 发病 ”的特点。
1 .3临床症状:现代医学认为,乙仆 } 病毒本身并 接引起
肝脏的损伤。肝细胞的破坏实际 I : 足机体对病毒的免疫 答所
造成。由于乙肝病毒持续地复制,刺激机体产乍持续的免疫麻
答从而造成更多的肝细胞破坏,肝细胞破坏到 一定程度则出现
临床症状。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疲劳、肌肉疼痛、食
欲减退、悲心、黄疸等。这些症状完全符合伏邪温病 白里 发
之 “ 里热证” 。即邪气伏藏,逾时而发,发时即表现为里热症
状。
1 .4并发症:慢性肝炎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正常的肝组
织被纤维化的癍痕组织所替代。当纤维化严重或广泛存在时,就形成肝硬化,并可能发展成为肝细胞癌。向肝硬化、肝细胞
痛 义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一 卜 消化道出血、肝肾
综合征等。“ 伏 温病”除了初起即见里热证候外,也易出现
神 昏、出血、痉厥证候,后期则以肝肾阴亏为著。 “ 伏邪温病”
的这些证候与慢性肝炎所出现的并发症非常吻合 ......
从 “伏 邪 温 病 " 论 慢 , 陡 乙 肝 的 发 病 与 治 疗
A Di s c us s i o n o n t he Pa t h og e ne s i s a nd Tr e a t me n t
o f Ch r o ni c He pa t i t i s B Ba s i ng o n t h e The o r y
o f S e a s o n a l Fe b r i l e Di s e a s e s Ca u s e d b y La t e n t Ev i l
刘亚敏,沈 强,李兴鹏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 1 0 4 0 5 )
中图分类号:R 5 1 2 . 6 * 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0 7 — 2 2 8 6( 2 0 0 6 )1 5 — 1 8 0 6 一 O 2证型:I B
【 摘 要l从发病特点、易感人群、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方面论述 “ 伏邪温病”理论与慢性乙肝发病机理的关系,并由此提出
“ 补肾清毒法”可作为慢性乙肝的主要治法之一。
【 关键词l伏邪温病:慢性 乙肝;中医治疗
慢性乙肝是指感染乙肝病毒 ( H B V ) 超过 6个月而未能消
除者。 我国是慢性乙肝的高发地区,约有 1 . 2 5 亿人为慢性 I f B V
携带者。其中 1 5 % ~4 0 %的H B V感染者在 生中可能发生肝
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性肝癌,我国每年由于慢性乙肝夕 E 亡约
3 0万例。其中肝癌死亡约 1 8万例,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
中医认为慢性乙肝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所致,属 “ 湿
温” 、“ 胁痛”等范畴。我们依据多年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认
为从“ 伏邪温病” 的理论解释慢性乙肝的发病和症状更为合理,并由此提出 “ 补肾清毒法”可作为慢性乙肝的主要治法之一。
1 “ 伏邪温病”的理论与慢性乙肝的病机
伏邪,又称为伏气。明代以前,皆根据 《 伤寒论》 :“ 伏气
之病,以意候之” ,称为 “ 伏气 ” 至明代来年以后,吴义可 《 温
疫论》才称之为 “ 伏邪” 。 伏邪不是指具体的病因,而是指人
体感受外邪,邪气伏藏于体内,当时没有任何表现,经过一段
时间而发病。“ 伏邪温病”则足指某些具有邪气伏藏,逾时而
发,发时即表现为里热症状的温病。
1 .1发病特点:现代医学认为感染乙肝病毒 ( t f B V ) 超过 6个
月而未能消除者称为慢性 I I B V感染者。 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
性化的最主要因素。 在围生 ( 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 H B V者
中。分别有 9 0 %和 2 5 % ~3 0 %将发展成慢性感染。但这些新牛
儿和儿童通常不会m现明显的己盯症状和体征,而是病情随着
年龄而发展,就足成年感染者也有大约 4 0 % 的人没有任何症状
和体征。这符介伏邪 “ 伏藏”的特点。
1 .2易感人群:中医理论认为 “ 伏邪温病”的发乍与i 气的
强弱、感邪的轻重以及 邪的斗争有关。l E 如 《 内经》所旧:
“ 冬 藏精,春必病温 ” 、“ 大精者,身之本也,故藏 r精者,春不痫温” 。现代医学认为婴幼儿足获得乙廿 f 病毒感染的最危
险时期,而成年人的乙片 f 病毒感染率 到 1 O % ,因为在接触乙
肝炳薄的成年人- l J 1人约 9 5 % 能够通过其免疫系统 白发清除病
毒。 管 人吖能… 症" I X,f E l 他们大多数叮以宄伞康复而
/ 1 } H 现并发症 。这符合伏圳 5 “ 发病 ”的特点。
1 .3临床症状:现代医学认为,乙仆 } 病毒本身并 接引起
肝脏的损伤。肝细胞的破坏实际 I : 足机体对病毒的免疫 答所
造成。由于乙肝病毒持续地复制,刺激机体产乍持续的免疫麻
答从而造成更多的肝细胞破坏,肝细胞破坏到 一定程度则出现
临床症状。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疲劳、肌肉疼痛、食
欲减退、悲心、黄疸等。这些症状完全符合伏邪温病 白里 发
之 “ 里热证” 。即邪气伏藏,逾时而发,发时即表现为里热症
状。
1 .4并发症:慢性肝炎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正常的肝组
织被纤维化的癍痕组织所替代。当纤维化严重或广泛存在时,就形成肝硬化,并可能发展成为肝细胞癌。向肝硬化、肝细胞
痛 义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一 卜 消化道出血、肝肾
综合征等。“ 伏 温病”除了初起即见里热证候外,也易出现
神 昏、出血、痉厥证候,后期则以肝肾阴亏为著。 “ 伏邪温病”
的这些证候与慢性肝炎所出现的并发症非常吻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3KB,2页)。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 pdf全文 需要 5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有实力支持百拇发展,欢迎 爱心捐助 。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