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达人:向好莱坞学习
制药业早就有过拷贝好莱坞模式的先例:“重磅炸弹”模式就是直接从好莱坞拷贝过来的。“重磅炸弹”意指具有广泛而独占性的市场,通常用来形容巨额销售。好莱坞的“重磅炸弹”模式创立于1951年,形容的是电影《暴君焚城录》,当时该片预算高达700万美金,推广规模也史无前例。上世纪80年代,葛兰素将“重磅炸弹”战略用于溃疡治疗新药善卫得(Zantac),这在制药业尚属首次。该药疗效一般,但安全性出色,最后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市场占有率极高。图为善卫得在1993年的广告宣传片。
医药行业应该显示出他们作为科学研究机构的价值。然而,在过去几年里,不论研发机构如何努力,成功的上市新药却少得可怜。业界的这一低迷景象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好摘的苹果”效应消失,现在已经没有利润高、易开发的药品了,这是很难改变的客观现实;二是行业管理体系无益于创新,甚至还对创新有所抑制,这种局面可以改观。
《临床调查杂志》曾指出,药物研发过程管理失效是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些在上世纪70年代,具备商学院或法律背景,缺乏科研能力的从业人员开始逐步进入制药行业的中高层。面对行业科研能力普遍缺失的难题,他们倡导的是一套“目标管理”办法,以提高新药研发效率,并以投资回报最大化为首要任务。
, 百拇医药
更糟的是,最近业内开始将“6西格玛”业务提升体系引入到医药研发流程中,“6西格玛”为管理专家定义为“寻求同时增加顾客满意和企业经济增长的经营战略途径”,实际上是专为制造业所设计的,且已被证明不利于创新。
行业领导层智慧缺失,从他们面对低效研发和收入流失的应对策略中可窥一斑。2000年,辉瑞收购Warner-Lambert和法玛西亚,企业不是从根本来考虑改善问题的方法,而是自私地寄希望于企业兼并,这种短视行为进一步扼杀了医药研发的创新。
面对制药业的管理失效问题,我们也许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比如好莱坞,电影业也需要创造性和创新力,这个行业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借鉴。
创新 小团体潜力迸发
借鉴好莱坞并不是件荒唐的事情。好莱坞的商业模式比制药行业的历史更为悠久。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仍然采用“大而全”的运作模式,其员工包括演员、导演、剧本、制作和营销人员。在这样的运作模式下,电影的核心灵魂——演员、编剧和导演却感到自己的才能被压抑了,越独立,越自由,他们越得心应手。
, 百拇医药
今天的好莱坞电影公司往往只负责影片的融资和宣传,影片的创意和制作通常出自他人之手,比如Weinstein兄弟(创立米拉麦克斯影业,为美国最重要的独立制片商之一)这样的独立制作人。他们创造了一种简单的经营模式,同时进行多部电影的制作,经济和创作“双赢”。
如今的大型制药公司仍在跟随好莱坞旧有的运营模式,但是一个类似的变革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药物研发成果产生于制药公司之外。生物技术或小型医药机构配置灵活,组织和管理上的等级限制较少,允许犯错,乐于接受建设性的反对意见,以上种种,均有益于创造性的发挥。
当然,制药行业的精英们不可能像好莱坞那样成为独立制作人,但大药企可以把需要创新的研发功能外包到其他小机构。这样的小机构应该员工优秀,强调合作氛围,就像近10年来好片不断的制片公司皮克斯动画工厂。
皮克斯善于培养协作氛围,鼓励部门间交流,将整个团队的能量最大化。皮克斯学院是皮克斯员工们学习艺术课程的地方,每周4小时的课程与工作并无直接联系,但通过这样的方式,员工们可以了解周边同事的工作,也为其他项目的合作提供契机。这种组织氛围与大药企内部的格子间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大药企所倡导的通常是指挥控制型领导力。
, 百拇医药
无论是在好莱坞还是制药业,营销人员和开发人员的摩擦都是普遍存在的。剧作家曾用一句话概括了这种情况:“这个世上没有什么都懂的人。”
矛盾 信息改变决策
事实上,即使是在立普妥这类药物的早期研发阶段,药物的盈利预测仍然深不可测。在早期决策阶段,市场化作用越少越好。在过去几年中,基因泰克的表现超越了大多数的制药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就是因为他们的CEO有多年行业科研经验,通过大量的科学技术和临床需求评估,来决定药品开发前期的许多重要决策。
选择剧本、场景及拍摄技巧的开放态度,这是电影成功的关键。不同的是,药品开发周期平均要10年,而电影只需要3年,新药研发看起来就像是盲目地走在一条预先选好的道路上。不断增加的新研究数据,要求对新药的效益/风险进行评估,是否能成为未来的“重磅炸弹”依赖于对风险的准确评估。某药一旦被定位为重磅炸弹,就很难转换身份,可能因此继发严重的后遗症。
, 百拇医药
药物研发最大的缺陷就是灵活度低,以临床研发尤甚。你可能会说,现代科学家对新事物应该持有谨慎开放的态度,尤其身处制药行业。但是,这个行业有着严格的工作流程和结构,少有新数据能影响决策。
一旦新信息与原有决策发生冲突,我们会怎么办呢?经济学家指出,我们会在“改变原有决策”或是“证明原有决策无需改变”之间进行选择,并为之寻求答案。
万络事件为我们展示了企业的选择,有调查显示,企业隐瞒了大量不利信息。在获知万络可能具有心血管风险的临床试验数据后,默沙东的选择并不是承认隐患并积极解决,而是竭力去证明试验数据并未显示出真实信息,并拿萘普生作为挡箭牌,指出萘普生此前也曾有不为人知的心血管风险,还试图在万络配方中加入心血管保护成分。
在处理万络事件的问题上,默沙东表现得并不十分主动,这恐怕与大药企的管理风格有关。
管理 变比不变好
, http://www.100md.com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对300多位专家作出的3万多个政治预测进行归类分析,结果发现预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较为武断,是将所学整合到已有观点之上;另一类颇为灵活,根据新知不断更新观点。研究的主要结论是,由于根据新信息不断调整原先的判断,后一类专家往往能对未来作出更好的预测,而前一类专家只关注支持现有观点的证据。
默沙东对万络试验数据的处理态度,是由公司强势的管理风格所决定的。如果默沙东能够对FDA和其他专家的数据更重视一些,承认万络有隐患这一现实,他们就该抛弃“重磅炸弹”战略,放弃DTC(直接针对消费者)广告,强调该药物对高危人群独有的胃肠安全性优势,那么,公司目前的销售状况或许会更好一些,声誉也不至于像今天这么糟。
面对挑战,制药企业除了拷贝同行管理模式以外,还可以像制片商皮克斯这样,有意营造出一种协作氛围,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基因泰克的单项研发校园就是一个例子,校园允许多名研发人员合作开发小项目,当前像这样建立类似机构来培养创造力的企业还不多。其他智力密集型行业的好些模式也可为制药业所用,如软件、投资银行和管理咨询等行业。
董事会需要在挑选企业管家的时候慧眼识人,选择领导者就像在冒险,领导者在进行关键决策时,必须掌握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最新的信息不断调整自己原先的决定——这就是贝叶斯(Bayesian)定理。
最好的企业管理者需要具有科学的“血统”,至少有10年以上的行业经验,并能接受新想法和信息。能在未来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往往是那些善于发现和培养优秀决策者的企业。制药企业要图长远发展及行业威望,管理者必须放弃过去那种武断的决策方式。分析、不断学习以及自我完善,这是领导者成功应对突变的不二法宝。
(常智编译自《科学家》,本文由某研发主管以笔名刊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