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养生专辑 > 《养生智慧》 > 畅情志
编号:11397712
恬淡虚无
http://www.100md.com 《养生智慧》
     我们的祖先很喜欢用推理逻辑。在古代,常常用类比的方法来理解客观事物。古人常常把人体比喻为一个小天地。看到自然界有晴天、阴雨、雷电、风暴,而人体就有恬愉、发怒、忧愁、狂吼。人的天性认为风和日丽比那狂风暴雨或严寒酷暑总要好一些,也才能得到好收成;那么,人体也应该恬愉,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这种理解,在古代称为“天人相应”的思想。而事实证明,古人的这种理解,是睿智的体现,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古人是这样总结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人而不患病,必然能安享天年,达到长寿的目的。这里,首要的就是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我们已经说过,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类的愿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本能”。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人们分成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也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社会地位等等。以宗教而言,我国在古代就是儒教、道教、释(佛)教并存的。这几种宗教派别不同,他们的主张、教义也不一样。儒家讲究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主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佛教则认为现世的人生,犹如一片茫茫苦海,人的生老病死;全是前世因缘注定,人世间一切皆空,只有看破红尘,好好修行,摆脱世事,来生才能享福;道教产生于古代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当儒学得到天下独尊的优势时,道家只好退出斗争舞台,转而讲求清净无为,离俗超脱,以追求精神安宁。道家追求的是少私寡欲、收心养神,以追求养生长寿为目的。那么,《黄帝内经》中主张的“恬淡虚无”,正是道家的主张。尽管这是道家为超脱尘世而提出的主张,但它毕竟是明智的、有利于人体“长生久视”的手段,因而也成为后世养生术所追求的首要举措。
, http://www.100md.com
    人们会问,“恬淡虚无”究竟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呢还是用古人的话来做解释吧。唐代一位著名学者、《黄帝内经》的权威训释专家王冰这样注疏说:“恬淡虚无,静也,法道清静,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恬淡虚无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也就是精神状态要力求静笃,体内的精、气就能保持健康,息心宁神,人体就能抗拒外界或内部的病邪,邪不能为害于人体,怎能不长寿呢。

    这里涉及三个概念:精、气、神。这是中国古代医家称之为“三宝”的人体能获得健康长寿至为宝贵的基本物质。其实,我国古代对所谓“三宝”有不同的理解,如佛学中也有三宝,指的是佛、法、僧这三者;在《老子》这部先秦时期道家最主要的经典著作中,认为“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日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而儒家经典《孟子》则以“土地、人民、政事”为三宝。后二者的三宝,说的都是社会现象,佛家三宝则是宗教名词,只有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教徒说的三宝与养生有关,并且认为“耳、目、口鼻”分别是人体精、神气的外窍。人体如精气神三宝强健,则表现耳聪目明,口鼻通畅,是长寿的象征。占代医家讲养生,就借用了道家的概念,十分重视调养三宝,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 百拇医药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每个人体内,不论男女,都有这种物质。《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这种基本物质是先天带来的,是父母结合之后,遗传给子女的基本物质,也就是所谓“两精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篇》)。也就是说,人还没出生,在母腹中,就已带来这种物质。有了这个先大基础,还需要有后天之精。这种后天的物质,来自每天摄入的食物的营养,称为精微。食物摄入后,还要经过消化、吸收、转化,再分布全身,这些就是后天之精。先天后天之精在一起,构成了人体的三宝之一的精。这个精是具有重大的生命活力和机能的物质,包括人体生殖机能,是繁衍后代的根本物质,它来自父母,又传之后代;它还包括维持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生长发育、抗御各种致病因素的能力。一个人,如果精气正常充足,则生长发育正常,健康无病,长寿而精力旺盛。精从幼年时期逐渐充盛,经历青春时期之旺盛充沛,到老年之逐渐衰少,这是发展规律。但如能保持恬淡,则这种过程可以变缓而延长,使人得以长寿、健康。

, http://www.100md.com     这种物质,一般也是无形的。人之所以能有生命活动,除了精这一基本物质本源外,需要有气之参与,才是有生命的。没有气的精,则不成其为精,是无生命力的,有了气,人体才有各种运动变化,才能生长、行动、繁殖。这些生命活动靠的是气的升降出入等活动。有了气的这些活动,人才能走动,才有呼吸、消化、语言、排泄、循环。用宋代医家杨士瀛的话说,即“人以气为主……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气也;营卫所以转运者,亦气也;五脏六腑所以升降者,亦此气也。……顺则平,逆则病。”如果人的精气先天后天皆很充足,一旦气衰,则生命亦将衰微,无从生活,更谈不上长寿。古代养生家要求人们要认真培养此气,这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这里所指的不是宗教迷信中的神灵上帝、佛祖真主,而是人体生命中生命活动表现于外的象征。神,指依附于人体的精神活动、思想意识。没有神,即便精与气都是充足的,则生命活动就是不完全的,或者说,不能得到健康长寿。我们曾经听说过所谓“植物人”,这是指那种只维持一口气,心跳还没有停止,人还在呼吸,但已经不具备思想意识的人,这种人已经“失神”,没有神了。即便人有神的存在,毕竟神还有盛衰。最容易看出“神”的状态的,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面部,尤其是眼睛。眼睛有“神”,即是色泽鲜活、运动灵敏、目光炯炯,这就是有神;如果眼睛虽然也能看到东西,但干燥无泽而呆滞,即为无神。人的面色也要有神,才能“神采奕奕”。人体的“三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处在协调状态,则人体就精充、气足而神全,这样的人能健康长寿。恬淡虚无是达到这一状态的首要条件,它能使三者协调,使人健康长寿。精气神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精气充足的人,就能生神,这犹如水分与树木的关系,水分养料充足,则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神是精的产物,没有精,则神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将枯竭调萎,神是依靠精的滋养而旺盛起来的。精足神必强,精盛则神旺;反之,精衰则神疲,精绝神则灭。气与神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精虽充足,还得靠气的推动和维持才能使神旺盛,这就像二者之间的桥梁,没有这个桥梁,则虽精盛也是一潭死水,不能流动,神也失去精的物质支持而枯萎。但是神又反过来主宰人体的气,使气的运动自如,升降出入正常,不致乱成一团。气的运动变化之所以有条不紊,也靠神来维系,中医称之为气机协调,全赖神之维系。再则精与气也是浑成一体的,二者具有互相转化、互相支持的作用。这种情况犹如能源供应和机器的转动一样,没有能源,机器不能转动做功;光有能源,没有机器,能源无用武之地,二者是互相依赖而存在,又互相协调的。
, 百拇医药
    人体三宝,需要人们加以精心培植护养。古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十分精辟的见解;并且以恬淡虚无为养生之第一要义,也就是旨在培植人体三宝,护命养生,以达到健康长寿之目标。一个人如果不能恬淡虚无,而是终日为名叫利而斤斤计较,忙忙碌碌,躁动追逐,则是与养生之道背道而驰的。这种人寿命定然短促,不得享其天年。我国在东汉时期出了一位古代最著名的医家,名为张仲景,人称“医圣”、“医方之祖”。当时正是东汉末年,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尖锐,一般文人都竞相追逐权位、依附权势;老百姓则因兵荒马乱、生活极不安定,疫病流行,大量死亡。张仲景对此深有感触。在他本人的宗族里,原来有200多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竟死亡达三分之二。张仲景深深“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触景生情,他感叹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之!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伤寒卒病论·自序》)

    这是一篇十分精彩的养生文献。虽然张仲景并非一位养生学专家,但他生活在当时那个乱世里,对一个人应当如何养生,有十分精辟的见解。那些终日孜孜汲汲,奔忙于名利,攀附权势的人,从来就没有恬谈怡静的心情。这种人,尽管外表穿戴华丽,但其身心交悴,十分空虚,实际上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一旦有病邪来袭,马上陷入祸不旋踵的境地,束手受败,何来长寿?这篇精彩的论述,足为竞逐权势的人做为座右铭,也是恬淡虚无、修身养生的赞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