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养生专辑 > 《养生智慧》 > 适房事
编号:11397762
未雨绸缪(代跋)
http://www.100md.com 《养生智慧》
     青年朋友们,上面我们提纲挈领,简单扼要地把古代养生学方面的精华要点做了介绍。由这些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到,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对如何搞好身体健康、争取长寿给予了足够的注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通过不断总结、继承,把前人的智慧经过提炼、升华,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养生学知识。我们今天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为茂盛的国家,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中国医学、尤其是其中的养生学,对于提高我国人民总的体质、健康水平、抗病能力等等,是有它不可磨。灭的贡献的。

    中国古代人民为了提高自己的民族素质,从多方面总结养生学的宝贵经验,我们上面仅仅从情志调理、积极锻炼、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生活规律、饮食卫生、药饵滋补、两性生活等几方面做了介绍。仅仅从这些介绍中,我们也不能不叹服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的确,他们从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生活事物中,以高度的睿智,把这些经验条理化、系统化,总结成句句箴言、条条真理,使我们今天在争取长寿的努力中,得以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些宝贵的经验,也是在不断摸索中总结出来的,我们应当十分珍惜。
, 百拇医药
    不可否认,古人的智慧,必然有其社会的局限性、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十全十美,其中不免有一些封建性糟粕一并流传。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有先进的科学方法,有先进的哲学思想,对这些宝贵的经验进行再认识,认真总结,去粗取精,对于我们进一步提高养生学的科学水平,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必定会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对此,我们是有充分信心的。

    最后,我们还要再补充一点意见,作为我国古代养生智慧的注脚。我们从前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古代养生学的重点,有相当多一部分是针对老年人或中老年的。养生学的宝库中,不少是专为老年人而设的。如单从书名看,如宋代陈直的《寿亲养老新书》、清代曹慈山(庭栋)的《老老恒言》、元代朱丹溪的《养老论》以及后世伪托的《彭祖摄生养性论》等等,似乎古人把养生的对象主要都集中在老年人了。事实又如何呢?

    不错,我国人民素来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如日薄西山,去日无多,为了让他们安度晚年,亟需养生指导。但是,古人并不因此而忽略了对青年人的养生指导。从历史材料中,我们的确看到我们的先辈从爱护后代、从长远的战略观点看问题,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十分宝贵的箴言。
, 百拇医药
    比如,从怡养情志、培养优良的道德修养意识方面,古人早有明训。元代王珪《泰定养生主论》指出,道德修养要从幼年开始,“盖幼稚无知,而善恶系乎有识之初”;汉代王充《论衡》则说:“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真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不及早修养,待染成色彩,再褪色,就难上加难矣。

    古人有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虽然是在规劝人们要爱惜光阴,勿令光阴白白流失,要及早学习本领。但如就养生而言,又何尝不是同一道理。宋代张君房所辑《云笈七笺·延陵君修养大法》曾说过:“上年者(指二三十岁),早悟大道,识达玄微,体壮骨坚,筋全肉满,从容履道,无不成功”;而中年(四五十岁)人修养则“悟道已晚,筋肉骨髓各有其半,处在进退,如日中功”;而下午(60以上)则是“如日暮功矣”!80以上是“罪位已定,无可救之法。”说得多么清楚深刻、有力。要修道养身,只有在上年二三十岁开始,才能得到真功,才能奏效,愈是年高,则修好功、养好生的希望愈来愈渺茫了。

    现代的资料曾证明,老年人的种种病症、多发病,并非都是在年老时所突发,而是有其历史的。研究证明,老年人多患的动脉硬化,在不少青少年的体内,已开始出现(通过解剖病理检查得知)。对这类疾病,如等老来再着手处理,岂不晚矣?!非从情志、饮食、起居、房事等等方面在少年时期即着手养生,才能真正奏效不可。

    未雨绸缪,是一种积极的预防思想。古代中医有“治未病”的思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说法,就是说在没有病之前,就要着手养生,能做到这一点的,才算得“上工”,也就是上等的医生。那种“临渴掘井,临斗铸锥”是最蹩脚的医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古代养生学者语重心长地劝导青少年,养生要从早开始。梁代养生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就这样写道:“人少年时不知道,知道亦不能信行之。至老乃知道,便以(已)晚矣,病难养也。晚而自保,犹得延年益寿,若年少壮而能行道者,得仙速矣!”是的,青少年朋友们,愿你们从我们古代文化精粹中这些养生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及早注意养生,未雨绸缪,造就一副健壮的体魄,更好地为我们的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