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养生专辑 > 《养生智慧》 > 慎起居
编号:11397734
积极保健防痿痹
http://www.100md.com 《养生智慧》
     我国古代对防止痿痹症的发生,给予高度注意,提出了积极的预防保健措施。原因是这类疾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成为健康的大敌。痿指肢体软瘫乏力,日久因行动不便而肢体肌肉萎缩;痹症则是指肢体的经络血脉为病邪所阻,气血不通,引起肢体疼痛,活动不便,日久甚至会形成肢体关节变形甚或僵直,严重者则终身残废,为害甚烈。

    痿痹症在中老年人中是十分常见的病症。如果是轻一点的,不影响生活,一般就“凑合”过日子。中老年人的腰脊胳膊腿痛是相当常见的。俗话说,老年人先从腰腿老起,他们腰部不堪久立久坐,腿部疼痛乏力,尤其是不任久站久行,上下楼梯极不灵便,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

    现代医学则认为,中老年以后,由于骨关节、软组织长年负重活动,有的有磨损,有的则是发生组织增生,形成骨刺、骨赘,刺激周围关节面、软组织,包括滑囊、肌腱、筋膜,局部甚至可发生无菌性炎症等等。

    就中医而言,则认为主要是中老年人气血逐渐衰微,不能正常运行,为局部提供精微营养。此时,外界病邪如风、寒、湿等都可以乘虚而入,造成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这些都是导致痿痹症的原因和机理。
, http://www.100md.com
    我们的祖先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了养生保健,促进中老年人的健康,提出了许多针对上述发病机理的积极措施,一方面是有病可以治病,无病的人则可以健身防病。这些措施是很多样化的,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吐纳、导引、气功等一类,都是积极的办法。这里要介绍的是我们的祖先发挥了高度的智慧所提出的一种简便、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对预防甚至治疗痿痹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这种方法就称为健身球或保健球,是一种传统的器械锻炼方法。

    严格说,健身球也是一种导引术。前面我们曾提到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过一幅帛画导引图。这幅帛画是由44个小图所组成,每一个图是一种导引姿势。其中的第二十一图画的是一个穿着棕灰色长衣的人,侧身弯腰,一条胳膊向上伸直,另一条胳膊向下,正在拾起一个小球。这个图说明 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出用小球来健身锻炼以及治病的方法了。

    现代形式的保健球,是用金属制成的两个小圆球,大小型号不同,重量也有异,据说此种成对的保健球起源于北方。大约500多年前,也就是明代的嘉靖年间,河北省的保定府就已经有制作健身球的红炉作坊。关于健身球的发明过程,据传还有一段故事呢。保定府有一个铁匠,平时安居乐业。不料当地的一个劣绅看中了他的女儿,竟欲加以侮辱。后来适逢当地一位回乡探亲的御史,得知此事后,设法予以营救,使铁匠父女感恩不尽。不久御史在朝中遭奸臣陷害而告老还乡,竟因中风而半身不遂,语言蹇涩、行动困难。铁匠父女俩左思右想,总想找个方法报答其救命之恩,苦无良策。一夜,铁匠梦见药王孙思邈告以打制一对铁球,铁匠依梦中所见,亲自锻制了一对,并送给御史。御史如获至宝,以之天天摩搓,不出两个月,病体竟大见康复。自是保健球便流行开来了。
, 百拇医药
    美丽的传说一般来自民间,虽然其间不免有夸张色彩,但终归说明它的来龙去脉。我们不能想象它只是在一夜之间由某一个人或少数人灵机一动,就创造出来的。在此之前,人们必然已经在这方面有一些相类似的经验。民间尚经常看到人们用一些天然的小球形物,如核桃、小鹅卵石之类来搓摩,日久,小球都变得油光锃亮。人工打制保健球,必然是在这种自然形成的保健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无论如何,这种保健球养生法在清代就已相当普遍应用了。如清代医家吴尚先曾在《理瀹骈文》中提到“弄丸”,“搓丸”,说“以铁丸手搓可去淤”,这也正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针对气血不通而淤塞于经络,导致痿痹等证的一种保健以至于治疗的方法。据说,清代文人,著名的《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就喜爱这种搓丸活动,且以这推荐给当时的乾隆皇帝,结果俩人均获得高寿。

    其实,在民间流行的这种简易养生方法,并不只保健球一种。据清代名医陈士铎所撰的《石室秘录》记载,有一种竹筒滚动法,也用于保健强身,并治疗“双脚麻木,不能履地,两手不能执物”。其法是取竹筒数节或一二节,将其中节隔挖净,然后以木棍穿人,木棍两头固定于桌子或其他架子上。此时以双足掌踩竹筒,则竹筒以木棍为轴,不停地滚动,即能达到活动筋骨、激活气血流通,健身祛病之功。且脚踩之法亦能益及全身,包括双手双臂在内。
, http://www.100md.com
    现今认为,保健球的方法,最适于中老年人之保健。平时一有空,散步、看电视、静坐交谈时,均可进行。它不仅能起到流通全身气血、活动筋骨,以达到调和阴阳的保健目的,且具有治疗某些病症的作用,对中医所说的痿痹证,现代医学所说的肩关节周围炎、偏瘫、高血压、骨关节病、颈椎病,甚至像慢性腹泻、冻疮一类病症,也都有一定效果。

    古人为什么如此看重小小圆球呢?又如何认为它能起到那么大的保健和治疗作用呢?

    古人认为,人体的四肢与全身是一个整体,人身的里里外外,靠着一个贯穿在全身各个部分、各个角落的系统,把它连成一体,这个系统称为“经络系统”。全身共有14条大的经脉,除两条分布在身体正中线的背面及腹面外,其余12条把手足和躯体的胸腹头等部位联系在一起,中医称为“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从这些正经上又分别发出一些络脉,与其他各个角落相连系。经络是全身气血流行的通道。

    这样一来,四胶与内部脏腑就有了“直线”相连通。其中有六条经把手和上臂与脏腑连在一起,这六条经分别是:
, 百拇医药
    手掌面桡侧(大拇指侧) 与肺脏相连;

    手掌面正中(中指) 与心包相连;

    手掌面尺侧(小拇指侧) 与心脏相连;

    手背面桡侧 与大肠相连;

    手背面正中 与三焦相连;

    手背面尺侧 与小肠相连。

    同样,足和下肢也有六条经脉分别与躯体内部的其他六个脏腑,即肾脏、肝脏、脾脏和膀胱、胆、胃互相连系。

    俗话说,“十指连心”,指的就是10个手指(包括10个足趾)与全身内部各个脏腑器官都是连在一起的。古人认为:在这些指头、足趾的末梢,以及手掌、足掌上,都有一些很敏感的穴点分布着,称为“穴位”。对这些穴位进行刺激,其信息通过经脉及络脉,就能传递到相应的脏器,并影响到全身。比如,在手背“虎口”的部位,中医认为这里有一个“合谷”穴,它与头部的经络相连系;头面部、口腔部的病症,在这个穴位上进行刺激,就能治疗或缓解,就是这个道理。
, http://www.100md.com
    用搓捏保健球的方法,不断刺激分布在手心、手背、指头上的穴位,不仅可施加影响于相应的脏腑,还活动了局部的经络,使气血得以流通。气血流通后,病邪就不容易在这里侵袭隐蔽,这就是保健球能养身保傻,还能治疗某些病症的道理吧。

    据专家学者研究,通过搓捏保健球,在三个月后可使血压高者取得血压下降的效果;用敏感的半导体温度计,测得搓捏健身球30分钟后,局部皮肤温度升高0.76℃。你看,这与中医所说的“气血流通”不是不谋而合吗!

    古人的这一套解释养生的道理,特别是关于经络的结构和理论,是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时至今日,深入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现代科学,用了各种最先进的技术,仍然无法看到、摸到或定性定量地测得经络系统的实质。它不像现代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等等,看得到,摸得着。这个课题仍然是当今医学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课题。尽管如此,人们仍不能否认(至少至今还无法否认)经络系统在养生保健、预防治疗疾病中的积极作用,因为毕竟它仍然有效地指导着当今中医的工作。就这一点说,我们仍不能不佩服我们祖先在这方面的成就和智慧。,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