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养生专辑 > 《养生智慧》 > 佐药饵
编号:11397754
独特的保健灸
http://www.100md.com 《养生智慧》
     如果说,中国医学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是最具有特色的内容之一的话,那么,在中国养生学的各种成就中,保健灸则是最有特色的保健方法之一。这是古代任何其他国家所未见到的一种保健方法。

    本来,灸法就是我国医学中一种特殊的疗法,它起源于古人用大的漫长过程中。人们逐渐摸索出用火的热量对身体某些穴位进行刺激,以治疗某些病痛的方法,这就是灸法。针与灸是利用人体上某些敏感点(穴位)具有接受刺激的性质,用针刺和火灸热刺激,以调整体内阴阳、气血、脏腑机能的紊乱,使之重新达到协调和相对平衡的状态。这就是我国独特的针灸疗法。据考证,世界上虽也有个别文明古国在某个历史时期曾出现类似用针、用灸的方法治病,但真正像我国医学那样最终形成一套既有完整理论(经络学说、脸穴学说……),又有实践规范的,却只有我国一家。至今,世界各国所采取的针灸治疗,可以说无一例外地来自我国。

    针与灸,本来是两种治疗方法,采取的治疗用具不同,一种是用机械刺激,另一种则是用温度刺激。但是,二者所应用的理论和具体实践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一般把二者并称为针灸疗法。
, 百拇医药
    是的,针灸术在一开始应用时,就是用来治病的,尤其是灸法。当古人在肢体受到外界风寒侵袭以后,肢体发生痠痛。在某种情况下,古人本能地把疼痛部位移近热源,如烧热的石头或其他物体,顿时感到舒服。逐渐地,人们有意识地用火热来解除这些病痛,终而导致灸术的发明。

    现代常用于灸的术的原材料是艾。这也是经过相当漫长的摸索才找到的一种理想材料。艾是一种菊科植物,燃烧时有一种特殊香味,更重要的是它与其他燃烧材料不同,它烧着时不见明火,有如点燃香烟一样,逐渐燃着,热力均匀,冒出的烟有一定香味。再则它燃着后不产生明显的灰烬,也不掉落烟点,不至于烫伤人的皮肤。正由于此,古人把艾这种植物视为宝物,既借助它本身的药性,又借它燃烧时的特点和产生的热量来治病。一般是把干艾叶磨成绒毛状,然后用纸卷成筷子长、手指般粗细的艾卷,或直接把小块艾绒放在穴位上燃烧,以其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达到治病的目的。

    许多疾病都可以用灸法来治疗。用一种方法治病,到一定时候必然会过渡到用它来防病,因为防病是积极的,而治病则是消极的。由治病到防病是一个飞跃。
, 百拇医药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我国古代养生学的种种方法,历史均十分悠久。作为灸法防病,则是在灸法治病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应用的,究竟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准确日期难于考证。但文献的记载至少从隋唐时期就已经用灸法于养生学的目的,也就是说,至少已有1300多年以上的历史了。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的第四十五卷中记有这样一段:“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在北方黄河一带的地域,由于地处寒冷之范围,所以当地的小儿容易得痉病,也就是抽搐的病症。这种病估计是那种小儿破伤风,是由于出生时接生不洁,病菌由脐带伤口侵入所致。当时人们认为它是由于受寒邪所侵,灸法对寒性疾病效果甚佳。这里所说的是,为了防止小儿发生这种痉病,可以在小儿出生后的第三日,用灸法来预防其发病;还可以在双颊处用灸法来防止发噤病。噤就是牙关紧闭,小儿虽无牙齿,发作破伤风时,也会出现全身抽搐包括下颚紧咬,即咀嚼肌抽搐的病状。这可以说是最早用灸法预防疾病的记载。
, 百拇医药
    从广义上理解,上面的这种预防,也算得上是保健灸的一种。但与现代我们所理解的用于增强体质、积极提高身体抵抗力的养生学观点,还有一定距离。

    真正养生学意义上的保健灸,应当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算起。

    在其第二十九卷上有如下的记载:

    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需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瘟疟毒气不能着人也。

    这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到南方江浙和四川一带当官的人(老百姓、商人当然也一样),由于这些地方天气湿热,一些传染病、瘴气疟疾等十分流行猖獗,为了预防这些疾病,应在身体上选二三个穴位,用灸的方法,使之变小疮,不要让这些疮愈合(差),就可以防止这些病的侵袭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要灸出疮来呢?原来,这是我们祖先的一种创造,就是有意在某些穴位上用灸的方法烫出一个泡来(轻度烧伤,在浅表部位),甚至有意造成这个部位化脓,要经常保持这种状态,不让它愈合。这等于总保持一种刺激。这样,就能使身体得到免疫力,不会染上那些传染病了。古人的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保健灸,是一种发泡灸。你看这不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养生学方法吗?
, 百拇医药
    这种灸法保健的方法,在唐代是相当盛行的,它不仅用于预防疾病,对于防止早衰、争取长寿,也是起到良好作用的。据《旧唐书》记载,有一个叫柳公度的人,活到80多岁时,仍然步履便捷,耳聪目明。当有人向他请教长寿健康的秘诀时,他坦诚地说,我没什么特殊的秘诀或技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意思是说,我只是平时保持恬淡虚无,不以喜怒这些情绪变化来损伤自己身体的健康,再就是我的“气海常温”,气海是人体腹部的一个穴位,经常在这里施灸术,使这里经常保持温热,就这些,没有别的秘诀。

    到了宋代,这种灸法又有一些发展。如窦材所著的《扁鹊心书》就载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这是一种祛病延年的方法,就是对30岁以上的人,在肚脐以下的穴位,在三年内灸一次300壮。所谓“壮”,就是用艾灸炷或卷,悬在穴位上方,到感到热而不能忍受时移开,就是一壮;或者用小粒艾绒制成的小炷,灸一炷为一壮。年过50岁,两年内可灸 300壮,60以上则一年可灸300壮。这些都可使身体强健,延年益寿,符合养生保健的要求。古代把这种灸法称之为“逆灸”。
, 百拇医药
    灸的方法还不止上面所说的用艾炷、艾卷等方法,这些可以称之为直接灸,即把热源直接放在穴位上烤灼。还有一类叫“间接灸”或“隔物灸”的,那就是在穴位上放一片姜或别的东西如盐或其他中药如附子,有时还把多种药研成末,再制成小饼状,做“隔(药)饼灸”。这种灸不仅借助灸的温热刺激,还可利用药物本身的药性作用,加强其防病保健的力量。

    目前,常用来作保健灸的穴位有一些,其中更常用的有如下几个:神阙穴。这个穴就是肚脐眼正中,所以又叫脐中。据说这个穴位的保健作用很明显。明代张景岳《类经图翼》在提及其作用时写道:“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在《针灸集成》这部书中,曾提到广西有一人在少时遇异人指点,教他每年灸脐中一次,岁岁如此,身体十分健康,活到100多岁,还很健壮。在神阙上可以直接灸,也可以用隔姜、隔盐、隔药饼灸,均有明显保健作用。

    足三里。这个穴位于足膝盖骨外下方三横指,距足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 百拇医药     这个穴位在经络学说中属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可以和气血、健脾胃、通经络、祛病扶正。据说既可预防中风,又能延年益寿,有人称它为“长寿穴”。气海。位于肚脐正中下面二横指处。其作用上面已经提到。

    涌泉。位于足底板靠前,即足底板中线前1/3与中1/3交界处。此穴属肾经,中医认为可以补肾益精,舒肝调气。

    现代对针灸以后人体所产生的影响作了研究,发现它具有激发身体抵抗力、提高抗病免疫能力、促进消化、循环以至内分泌机能等作用,与中医所说的调节阴阳,使身体处在“阴平阳秘”的说法是相吻合的。

    保健灸不仅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它亦且流传国外,如日本民间就有这种方法的应用,把它称为“养生灸”。我国民间流行一种说法,叫“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也就是足三里穴经常保持发泡灸疮,可保经常健康不病之意。

    现代的生活里,要用那种发泡的灸法来保健,似乎有一定难度。但有一种简易的保健穴位按摩法,就是每日用自己的手指头,按摩那些保健穴位,使其有酸胀麻感,一日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摩百下。这可说是简便易行的一种方法,也是我们祖先宝贵的遗产。按摩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涌泉等,如果有兴趣的,还可以再扩大几个,与保健灸有不相上下的功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