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坚信中医 > ...
编号:11398352
敢说中医无远忧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00期
     作为在西医院校综合性医院长期从事临床的中医师,亲历中医与西医的合作交流,目睹中医与西医的优与劣,深深体会到,中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人类的健康离不开中医。因此,我们敢说:“中医无远忧。”

    中医确有效,不怕谗言伤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活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学科,疗效就是硬道理,长期的实践证明,中医治病确实有效,至少今天在临床上中医还能解决许多西医没法解决的问题,可谓“货真价实”。

    多少年来,人们习惯引用一句话,那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确实很重要,但不是惟一的,还应加上“时间”,短暂的实践有时还看不出来真伪,因为“时间”最终会揭示真相,真相披露之日,正是真理的曙光闪耀之时。近百年来,少数人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无知或误解,打着文化“救世主”的幌子,曾几度恶意中伤中医,企图置中医于死地,但中医还是没被整垮,凭什么?凭的就是“疗效”。
, 百拇医药
    据近40年的临床所见,中医所接诊的病人,大约90%以上都是经西医诊断与治疗以后,无效、乏效或被认为“不治”的病人,甚至是经治疗出现严重毒副反应者。遇上这样的病人,经验告诉我们,再按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诊治是徒劳的,只能有意识地不去看那些化验检查单,不重蹈覆辙,老老实实进行中医的四诊,用中医理论去辨证施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疗效。

    比如,胃炎患者经过胃镜检查,或者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采用西药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黏膜保护剂等治疗6到8周或更长时间后,患者疼痛、泛酸症状暂有缓解,但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大便不畅等反而加重。患者常常因全身症状加重,不愿再用西药而求治于中医。很显然,此时西医的那些检查化验单对指导中医遣方用药,可以说毫无用处,按中医理论,采用辛开苦降、调和肝脾、化湿健脾以及温补脾胃等法则,患者临床症状可以得到迅速缓解,而且疗效巩固不易复发。

    这些看得见的疗效和优势,相信不少患者和医者都有亲身体验。绝不会因为几句谗言而动摇。
, 百拇医药
    中医有特色,西医难取代

    毋庸讳言,西医近年来发展很快,特别是抗生素的发明以及某些手术方法的进步,的确救治了不少难疗之病。但西医的进步,不等于西医把生命科学的许多问题都解决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非常肤浅,对于许多疾病还处于“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探索阶段,例如病毒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这些病西医办法不多,中医却可以通过另一途径找到解决办法,你能说这不是特色吗?

    例如,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大量因“湿”致病的患者,“医生,我这口里很难受,口苦、口臭,舌头发粘,吃饭没味道……是不是湿热重?”病人诉说着。“湿热?啥湿热?我不懂!舌苔厚?我们不管那些。”西医大夫不耐烦地解释说。的确,这位大夫说了真话。西医确实没有“湿”的概念,但临床上因湿致病、因病夹湿者很常见,特别是南方各省更多。对这些病,西医没法解释,在我们医院,西医大夫多会很客气地请中医诊治,常常可以取得较快捷的疗效。
, 百拇医药
    对于一些西医未曾研究或者目前还没有一个说法的问题,中医治疗却能得心应手,确有实效,这就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这是西医无法取代的。有关这方面的例子,太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

    正视今日虑,齐心练内功

    俗话说:“人无近虑,必有远忧。”多一点忧患意识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反中医的这场“闹剧”作为反面教材可以给处于麻痹状态的人们打上一次“预防针”,让我们警醒,正确认识中医事业目前的困难,正确地认识今日之忧虑,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克服这些困难,把中医自己的“内功”练好。有道是:“重视今日的近虑,避免来日之远忧。”

    中医何虑之有?一虑文化环境的缺失,二虑后继人才匮乏,三虑政策落实不够,四虑中药质量低劣。这四虑,归根结底是一个文化社会环境的问题。因为,中医问题不仅是中医界的问题,它是一个文化大背景问题,这是中医近虑的核心和关键。用南怀瑾先生的话来说,是近一个世纪一系列运动导致“文化衰落”的影响。
, 百拇医药
    重建中医学的文化基础,在精神上“补钙”,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必须经过全民族长期的艰苦努力。对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急躁毫无用处。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切实提高自己的疗效,改善服务,方便运用,传播健康的同时要注重传播文化,特别是要大力开展中医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才可能逐渐扭转这个局面。

    发展走正路,中医无远忧

    中医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发展。但是发展应该走中医自己的路,西医的路,你可以借用,但不能照搬。我们认为中医研究之路,不是“独木桥”,而是“多途径”。提倡多学科、多途径开展对中医学继承与创新的研究,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政府应该出台有关政策,营造各学科中医研究的环境,鼓励多种人才参与。

    处在农村边远地区的中医,常有临床绝技在身,可按照张仲景、李东垣、张景岳的传统方法开展中医研究,山西李可老中医就是榜样;研究文、史、哲的学者,可从事中医方法学方面的研究;学习西医的大夫,可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

    我们在西医院校从事多年的中医教学,发现每个年级都有少数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同学对中医学很感兴趣,他们很想从事中医的研究。但是因为政策不配套,生活会受到影响,加上学中医比学西医难得多,迫使他们放弃这一想法。如果政策倾斜,鼓励这些人从事中医研究,长期坚持下去,让一批学习西医的精英人才,安心搞中医的学术研究,可以在不长的时间内,再次出现像北京陈可冀、上海匡调元和沈自尹这样的大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医学可望获得重大突破。

    目前对于中医,不是用西医去取代的问题,而是要去发掘中医智慧,重新发现这一文化宝库的价值。应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去审视目前中医的困惑,脚踏实地地去解决困难,清除障碍,促进中医发展,如此则中医之前程似锦,何忧之有呢?, http://www.100md.com(王辉武 田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