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98340
西方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概述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20日 四川心理科学199902
    文章来源:四川心理科学199902

    作 者:郑持军 高雪梅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

    【内容提要】老年心理学是近年来逐步兴起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并且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本文介绍西方老年心理学的诞生、兴起以及老年心理学研究的现状等。

    【关键词】西方,老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史

    【正 文】

    1、科学老年心理学的诞生

    老年心理学如同心理学一样,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短的历史。对老年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早在公元前就开始了,然而,作为科学的老年心理学,是从十九世纪才开始的。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老年心理学的是Quetelet(1835),他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老年进行科学性实证性研究的第一人,他以0―老年期的人为研究对象,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人的出生率、死亡率、身高、体重及智力、运动等与年龄性别的关系,阐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老化问题,首先采用数量化的研究手段,对发展与年龄的关系问题中的个别差异进行了研究,他把统计学的方法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获得了相关的研究指标,积累了老年心理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他不仅对老年心理学,而且对整个心理学的研究都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 http://www.100md.com
    1896年,美国心理学杂志刊载了Scott的《Old age and death》这是最初的公开发表的关于老年心理学的论文,随后不久, Hubbert (1915)等人又陆续发表了四篇文章,在Hubbert的论文中, 他发现高年龄的被试在解决迷路问题时,所需的时间更长。这是第一篇老年心理学的博士论文。

    可以认为在Quetelet和Galton等人的努力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发展与衰老的研究到这时才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2、老年心理学研究的兴起

    由Quetelet和Galton开创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用科学的方法去把握人的发育与衰老过程的尝试,进入本世纪以后,各国都广泛的开展起来了。在美国,正式研究衰老,可以说是始于Hall的著作,1922年他出版了一本老年心理学的专著:《Senescence:The last half of life》,在这本书中,他首创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大量的老年心理学的资料,系统论述了老年期的本质、老年观的历史、老年期的疾病、及关于死亡的心理等。极大地丰富了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老年心理学的发展。
, 百拇医药
    1927年到1932年间,斯坦福大学以儿童发展心理学家Terman为中心,开展了老年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推动了老年实验心理学的进步,Terman发表了比奈――西蒙智力测验的修订版,并在1921年开始对1500余名IQ为140分以上的儿童进行追踪调查,扩大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尤为可喜的是,Terman等进行的对优秀儿童的追踪研究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往昔的儿童都已成了80岁高龄的老人了。这个研究预定还要一直持续到2010年。

    Buhler(1935)对250多名成人的自传进行了分析研究, 认为可以将人的生物方面的发展曲线和人的心理、社会等发展曲线对应起来进行研究,并指出了处于不同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毕生发展的心理学观点,同期Pressey 等出版了《Life, A Psychological Surrey》一书,书中阐述了和Buhler一致的发展观。

    到了本世纪30年代,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益显露出来,老年问题也因此很快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 由此产生了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老年学《Gerontology》的萌芽。这方面的研究以Cowdey为代表,1939 年他发表了《老年问题:生物学和医学方面》,对老化问题从生物学、心理学、医学、行为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这本著作奠定了现代老年心理学的基础,他的研究同时标志着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以衰老为对象的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和医学、生物学的研究紧密结合了起来。1945年老年学会《Gerontological Society》成立,第二年出版了机关刊物《老年学杂志》(Journal of Gerontology),同期, 美国心理学会内部正式成立了“成熟和老年分会”(Division on maturity and old age),1946年,英国剑桥大学心理系在Welford 的领导下成立老年问题研究小组,采用了实验心理学的手法对衰老与诸方面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汇集成了《Skill and age》(1951)和《Aging and human skill》(1958)等成果。1959年,Birren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期间,综合了先前的关于老年心理学的研究, 出版了最初的老年心理学的教科书《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individual 》《The Psychology of aging》,1977年出版了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系列卷。 之后又出版了第二版(1985)、第三版(1990)、第四版(1996),该著作的大量发行,确立了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 百拇医药
    这个期间,随着老年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接受,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场面。当时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成果,一是关于年龄与智力的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智力到20至30岁达到顶峰,以后就逐渐随年龄而下降,人的语言能力要到30岁才达到最高峰,以后随年龄缓慢下降,这被称为经典的年龄曲线。另一个就是对年龄与人格的研究。卡特尔等人采用了16PF和MMPI测验等研究方法,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走向性、抑郁性、顽固性都会增加(Cattell1950)。除此之外,当时也进行了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态度、价值观、兴趣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揭示出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具有保守的特征(Douglass等1974)。Lehner和Gunderson(1953)等的研究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居住在福利院的老年人比家居的老年人更容易形成否定消极的自我概念。

    Lehman(1953)对80名各个领域富有创造性的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出版了《年龄与成就》一书,书中阐述了个人的创造性能力在30多岁达到顶峰。1950年,欧文斯(Owens)对曾在1919 年在校的大学生进行追踪的智力测验发现:从19岁到50岁,这些人的平均测验分数有相当的增加,这与韦克斯勒的横向研究的结果完全相反。此后,他又对这些被试一直追踪研究到了1961年,此时这些被试的平均年龄已有60多岁,结果发现智力测验分数与1950的测验基本上没有变化。对于韦克斯勒和欧文斯二者研究结论上的差异,多数人认为是由于研究方法所致,一般地讲,横向研究会夸大智力发展上的下降趋势。
, 百拇医药
    为了更真实地反应智力发展与年龄的关系,Schaie在1956年对25―67岁间的7个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交叉研究,这次研究有许多新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证明了个体在60岁以前,都还能较好地保持着原有的智力水平,一直到60岁以后才会有明显的下降。1980年Schaie修订了经典的年龄曲线,认为:个体的言语能力到成人期后还会一直上升,到60岁左右才到达顶峰,以后缓慢下降,动作性技能到30岁左右到达顶峰以后,一直维持到60岁左右,之后,就加速下降。而且他还指出,所谓的老年期的智力降低的问题,应该是到老年后期才会出现的。这和Kleemeier(1962)提出的个体在临死之前数年, 会出现智力特别是言语能力急剧下降的临终衰退的假说有一致之处,在这之后,围绕个体在临终前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临终衰退现象的问题,许多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在比较一致的结论认为:个体在临终前3 ―10年开始出现临终衰退,其中,言语能力的降低对临终衰退有着重要的影响。

    3、老年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 http://www.100md.com
    3.1关于智力的研究

    到了80 年代以后, 关于智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Schaie等人对高龄期被试进行的智力恢复训练的研究。他选定了纵向研究中智力发生降低的老年人为被试,着重对其进行推理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的训练,结果发现,进行训练后,这两方面的能力都能够恢复起来。他们认为:老年人的智力恢复并不是不可能的,这也许是由于很多的能力长期没有运用而导致的“废退”,一旦对这些能力进行系统训练,它是能够提高的。

    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围绕传统的智力测验到个体的实际能力这一问题而展开的。Schaie等人以25―80岁的男女为被试,对构成个体实际智力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实际智力理论(practical intelligence)。与之相似,Denny 等将个体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所用到的能力分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特别是人际关系解决的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对这两能力的制约因素及年龄差异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 百拇医药
    关于智力研究的第三个方向就是Balles等人(1984)提出的成人智力的双重过程概念和伴随选择的最优补偿的智力模型,这一模型是与卡特尔的关于液态智力与晶态智力的理论相对应的。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液态智力会逐渐下降,但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个体会选择适当的晶态智力来补偿,他将这种在成功地解决许多人问题和社会问题之后获得的,来自于对现实丰富经验的整合而成的成人的能力称为智慧(wisdom),他认为,构成智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熟悉性(expertize),并认为,老年人并不存在智力降低的问题,引起了老年心理学研究的重视。他研究还发现:60岁老年人的智慧有明显的增加。

    3.2关于人格的研究

    (1)人格的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研究

    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对老年人格的研究逐步兴起,一直到现在,老年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仍然是老年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这方面的一个研究焦点是个体从成年期到老年期,人格是稳定的还是变化的。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对从本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开始进行的一系列的追踪研究。Block(1971 )等对个体从青年期到中年期的跟踪研究发现:这个期间人格处于稳定的状态,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明尼苏达大学Leon等人用PI对45―54岁的男性被试进行了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在抑郁性、固执性、歇斯底里性等方面特征会有明显的增强。Shanan(1985)以中年期到老年期的人为被试,调查研究了在这一阶段会出现的人格类型,结果证实,只有四种类型的人格特征会随年龄发生微妙的变化,从总体上看,80%左右的人格特征并不会发生改变。
, 百拇医药
    Mass(1975)对平均30岁的被试进行了40年后的人格特征和适应的关系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期后的适应状况与40年前的人格特征是相关联的。Huan等(1986)的研究证明:儿童从6―14 岁间人格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30―37岁间及40―47岁间的人格易于变化,特别是女性变化更为明显。

    Britton等人的研究发现了人格的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特征都存在。Finn(1986)对前述明尼苏达大学的纵向的研究资料重新进行了分析,发现人格在人生的后半期比前半期(青年期)更为稳定。

    (2)对人格结构的研究

    Siegler等(1979)对54―70岁的被试用16PF进行了跟踪研究, 结果发现:性别差异比年龄差异更为显著。Costa等(1978 )以人格的“大五”模型为基础,对被试进行了纵向追踪的人格测定显示,个人的开放性、外向性、神经质等方面的人格特征比较稳定,随年龄的变化很小。
, 百拇医药
    Field(1991 )研究确认了与人格“大五”结构相似的人格特征的存在,认为人格特征随着年龄会呈现出降低性或稳定性,某些人格特征甚至到了老年期后还会出现发展提高的趋向。1950年艾里克森出版了《儿童期与社会》,提出了阐释毕生发展的著名的八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理论有两点独到之处,一是任意一时期的身心发展顺利与否,与前面阶段的发展情况相关;二是将人生的每一发展视为是危机的解决,每一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在这以后,围绕他理论中的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了很多的研究,近期这方面的研究又将老年期心理的、社会的发展视为重点,研究认为到了人生的后半期,人格仍然会发展变化。

    以上关于人格的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研究结论各执一词,Finn(1986)认为:人到了老年期以后人格趋于稳定并不是人格本身的问题,而是他们对自身的一些看法或信念已经固定下来的缘故。研究中心采用的以自我评测(self-rating)为主要内容的纵向研究,当然就会发现人格到了老年期后趋于稳定,这一看法受到了这方面研究者的注意。现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一致的结论是,整体上来说,人格到了老年期后会比较稳定,但是由于人格是由诸多因素,诸多的方面构成的综合体,当然也会存在有发展提高的一些方面。
, http://www.100md.com
    (3)对自我概念的研究

    Bengtson1985年在前述的《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中认为,从1970到1985年间,对老年自我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构成自我概念的要素进行的变化与否的发展研究,这方面的研究都比较一致地接受了构成自我概念的各因素稳定性的观点,而对于自我概念总体上的研究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这些研究中有一点很令人注目,那就是关于对老年人的躯体意象(Body-image)的研究, 研究指出并不是象我们一般所认为的那样,人到老年后就会出现否定的躯体意象。

    近期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又将目光投向了毕生发展和自我概念的构造(self-schemas)上。Markus(1987)将自我概念分为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将来自我,并就其与年龄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老年人的人格的研究。除了前述之外,Simonton(1970)研究了老年人的创造性,Hagberg等(1991)认为,与智力一样, 人格也存在临终衰退的问题。等等。
, http://www.100md.com
    3.3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Andrews和Withey在1976年提出:主观幸福感包含三个基本因素,它们是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被看作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Ryff(1989)根据以往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个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了对于自己六个方面生活的评估。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人的收入状况紧密相关,对于老年人来说尤其如此,研究还发现自评的健康状况比客观的健康状况对主观幸福感更有影响力;和谐的家庭的气氛、朋友的数量、牢固的爱情关系可以给个体提供认知、情感及行为上的支持,从而能维持并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此外还有一些个人外在的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到主观幸福感,如年龄、文化程度等。Tatarkiewicz等(1991)发现个体的人格因素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此外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也与自我价值感也有关联。

    Diener Fujita(1995)将个人的收入、社会关系、 人格因素称为是人们产生主观幸福感的个人资源,因为它们在实现个人的目标、达成个人的愿望上起到了积极因素的作用。
, 百拇医药
    4、展望

    1986年,美国心理学会出版了《Psychology and aging》杂志,从此意味着有了老年心理学研究的独立的刊物,这极大地推动了老年心理学的进步,促进了老年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向纵深和横向的发展。近期,实验的老年心理学又成了一个研究的主流,其中对老年记忆的研究占了较大的比例。除了以健康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外,一些研究也将注意力转向了对如痴如呆,抑郁症等老年病人的研究。

    纵观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有关老年、衰老的问题早在公元前就被人们认识到了,但是它作为科学的、实证的研究历史却是相当晚的,尤其在我国,对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是从80年代以后才开始兴起的,到目前还没有老年心理学的专门的刊物,而且研究力量还很薄弱。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对老年人的生活、福利、护理、心理生理健康等问题的研究也会显得日益重要,我们期望着有更多学者参与到这个队伍中来。, 百拇医药(郑持军 高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