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25044
期待全球产业转移带来模式转变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21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3.21
期待全球产业转移带来模式转变

     抗生素是中国医药产业中规模最大、临床应用最普遍的一大类药物,也是中国医药产品出口比例最大的一类。2006年抗生素类原料药出口总额为15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了66.4%,占全部医药类商品出口总额的21.76%。

    出口普遍增长 低端产品仍占大头

    按数量规模划分,兽用抗生素、青霉素、四环素族是出口量较大的前3类产品;在出口价值上,青霉素、四环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是占主要份额的产品。

    在成长性上,大环内酯类、头孢类出口数量同比增长率在150%;在出口价值上,大环内酯类同比增长率则达到了169%。除此之外,青霉素类、头孢类出口额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98%和96%。可见,大环内酯类、头孢类和青霉素类是去年出口最活跃的抗生素。

    抗生素主要应用于人用药、兽用药和植物用药。中国出口原料药不仅有人用药物,更多的还有兽用药和植物用药。不同使用等级相同的药物不仅价格有差别,在规格和质量要求上也存在较大差别。不难看出一种现象:中国出口的这些抗生素原料药,其中有30%是作为制药前体、中间体或粗品,有30%是作为兽用药和植物用药。显然,这样的产品是无法以高价值得到回报,由此说明,我国原料药产品结构上仍处于竞争的低端劣势。
, 百拇医药
    青霉素类出口翻身得益于国际

    产业链转移

    中国青霉素在经过3年的产业整合之后终于迎来了新的市场周期。2006年青霉素工业盐出口总量为14529吨,同比2005年的11337吨增长了28%。出口价格由2006年初的6美元/BOU,上升到2006年底的7.9美元/BOU,上涨幅度达到了33%。出口数量和价格同步增长的现象在以往并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说,青霉素遇到了少有的好光景。但是这种好光景背后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是伴随着国际产业链的转型调整之后的结果。

    自2005年国际制药业巨头相继退出青霉素生产,青霉素成为了一种基础型、规模型、低成本型原料药中间体,也成为中国制药的一个标志。相比之下,印度和欧洲发达国家的青霉素生产在成本和规模上已无法与中国相比。2006年出口统计显示,中国出口印度的青霉素G钾(工业盐)同比2005年增长了23.17%;从全球产量分布看,4万吨的产量中有3万吨是在中国,这样,青霉素G钾工业盐的全球供应格局完全由中国所主宰。
, 百拇医药
    与此同时,转移生产基地、外包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转型给中国青霉素在2006年一个翻身的机会,并且又进一步带动了青霉素下游产品的市场转机。这是中国青霉素现阶段得以继续扩张的主要原因。

    青霉素价格虽然一路长扬,但它是在极不正常的低价位水平下起步的。加上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不断上升,无形中价值的增长仍然赶不上价格增长。2006年12月测算的平均价格上升到8美元,同比年初最低时期上升了33%。从幅度上看是比较高了,未来继续增长的空间定格在9美元是个理想目标,但还要取决于业内的产销平衡。

    头孢类原料药向外扩张刚刚起步

    2006年中国头孢类原料药的进出口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出口型大宗品种普遍增长;二是进口类品种普遍下降。出口品种主要集中在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头孢拉定、头孢氨苄这些在国内被誉为“大头孢”类原料药。进口型中间体数量减少,例如7-ACA、7-ADCA的进口较往年大幅度下降,少数小品种有突出表现。可见,国内头孢类原料药的竞争加剧,向外扩展的欲望更加强烈,但继续增长需跨过高端门槛。
, 百拇医药
    随着国际产业链将制药加工业转向中国、印度的大趋势下,我国头孢类原料药也走向了国际市场。中国的优势在于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取得价格优势。近年来国内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能力的扩张、价格的下降,为出口到国际市场具备了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产品近期的机会在于国际非规范市场。

    中国出口头孢类原料药虽然有了极大的增长,但要看到,出口品种中的粗品占了一定比例(包括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由于注射无菌粉对稳定性、残留物等标准要求更高,并且要进入欧美高端市场,认证和文件(DMF)是必备条件,因此,出口粗品、非规范市场成了近期目标。而中国制造要走得更远、更高,则必须在质量标准和认证文件上功夫。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成为新的出口

    增长点

    以阿奇霉素、硫氰酸红霉素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出口在2006年表现得最为突出。两品种占据了出口总量的60%、26%,各占出口总额的41%。
, 百拇医药
    硫氰酸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母核药物,在下游第三代红霉素族临床用药发展影响下,近年来我国企业竞相扩大生产规模,使得硫氰酸红霉素供大于求的矛盾逐渐突出,出口成为了重要出路。

    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族老当益壮

    氨基糖甙类和四环素族是临床应用较早的品种,例如硫酸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现在国际上生产这类药物的厂家几乎全都在中国。这类产品早在几年前就几经价格战,将产业重组调整之后集中在少数几个生产企业中,形成了在核心企业主导下的行业队列。这些产品应用范围逐渐转向兽药、植物药和特殊临床治疗用药。需求空间有限,完全依靠自然增长。

    兽用抗生素前景不容乐观

    兽用抗生素在应用上比人用药使用得更多,除了药物抗菌、杀虫、驱虫之外,还用于帮助动物增加饲料消化能力和利用率,提高生育能力等。因此,近年来兽用抗生素发展速度较快。
, 百拇医药
    然而,从国际上食品安全和禁止抗生素滥用角度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已停止使用某些饲料用抗生素。因此,兽用抗生素的发展前景只限于那些在用药安全性和治疗作用更强的品种中。现在我国出口兽用药抗生素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我国兽用抗生素进入欧美养殖业发达的国家不易。

    除了青霉素系列之外,其他大宗抗生素原料药价格低迷,并且这种低谷还要持续较长时间,价格战还将持久展开的趋势。在兽用抗生素上尤为突出,因为这些产品规模大,行业门槛低。

    新秀当家 长者转向

    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中小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在市场活跃度超过了老牌企业和国有企业。在2006年抗生素原料药出口企业前30家当中,前4家企业——河南新乡华星药厂、宁夏启元药业有限公司、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福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都是近几年在原料药生产和销售上快速成长起来的厂家,成为新的行业龙头。以往抗生素家族“老大”,例如华药、石药、哈药、鲁抗这些企业在改进产品结构后,进一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向多元化高端产品转移。这种让位和转移是件好事,它调整了竞争结构、优化了产业链,使行业优胜劣汰能够自然进行。

    另一个现象是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比例加大。我国对外贸易权开放后生产企业具有更强的出口能力,特别是在大宗原料药中间体国际贸易上,生产企业的自营出口优势明显强于贸易公司。生产企业在国际贸易上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开拓出口渠道的主动性更强。与此同时,贸易公司的角色在转变,国际市场开发和服务显得更加重要。今后只有走贸易公司与生产企业联合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

    2006年大宗原料药中间体生产地转向制造业发达、成本更低、劳动力过剩的中国,这种全球产业链转移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机遇。但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原料药发展还必须做好一些日益重要的新课题:节能、环保、质量、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