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研究又有新发现
本报讯(通讯员刘建迪 赵卫卫 驻地记者 陈茂梁)由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人民医院血吸虫病科乌文琳主任医师等进行的“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展机制及其对策的临床研究”又有三项重要发现,其成果为防治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课题组将1212例血吸虫病患者分为晚期血吸虫病、血吸虫病脾肿大及晚期血吸虫合并病毒性肝炎三组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接受了免疫学、生化学、超声影像学、病理学、细胞学等检查。其主要成果有:
——从人体血吸虫病肝组织中观察到肝脏炎症与肝纤维化呈正相关,发现部分单纯血吸虫病患者肝纤维化时有小灶性肝细胞坏死和假小叶形成。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时I 型胶原(C-I)、Ⅲ型胶原(C-Ⅲ)在肝汇管区、中央静脉、肝窦等部位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但随着纤维化进展C-I/C-Ⅲ比值降低(P<0.01),提示在肝、脾纤维化中,C-Ⅲ的增生具有重要作用。
——发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进展至晚期巨脾型、巨脾伴腹水时,外周血红细胞CD35表达率明显下降(P<0.001)。通过及时对病理脾切除,CD35表达率又有显著上升,晚期血吸虫病切脾组与晚期血吸虫病巨脾组有显著差异,而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为此研究者推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病理脾切除能有效改善红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效延缓病情的进展。红细胞表面CD35表达可作为观察晚期血吸虫病病程进展和临床疗效的有效指标。
——发现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脾切除后、未达晚期血吸虫病标准的脾肿大及晚期血吸虫病合并病毒性肝炎三组患者间,肝纤维化、血吸虫免疫学检查、肝功能及超声影像学等临床指标,均具有特征性差异,有助于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该项研究成果部分已被国家制订《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诊断与疗效评价方案》所采用。, 百拇医药
课题组将1212例血吸虫病患者分为晚期血吸虫病、血吸虫病脾肿大及晚期血吸虫合并病毒性肝炎三组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接受了免疫学、生化学、超声影像学、病理学、细胞学等检查。其主要成果有:
——从人体血吸虫病肝组织中观察到肝脏炎症与肝纤维化呈正相关,发现部分单纯血吸虫病患者肝纤维化时有小灶性肝细胞坏死和假小叶形成。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时I 型胶原(C-I)、Ⅲ型胶原(C-Ⅲ)在肝汇管区、中央静脉、肝窦等部位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但随着纤维化进展C-I/C-Ⅲ比值降低(P<0.01),提示在肝、脾纤维化中,C-Ⅲ的增生具有重要作用。
——发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进展至晚期巨脾型、巨脾伴腹水时,外周血红细胞CD35表达率明显下降(P<0.001)。通过及时对病理脾切除,CD35表达率又有显著上升,晚期血吸虫病切脾组与晚期血吸虫病巨脾组有显著差异,而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为此研究者推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病理脾切除能有效改善红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效延缓病情的进展。红细胞表面CD35表达可作为观察晚期血吸虫病病程进展和临床疗效的有效指标。
——发现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脾切除后、未达晚期血吸虫病标准的脾肿大及晚期血吸虫病合并病毒性肝炎三组患者间,肝纤维化、血吸虫免疫学检查、肝功能及超声影像学等临床指标,均具有特征性差异,有助于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该项研究成果部分已被国家制订《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诊断与疗效评价方案》所采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