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备急方》中医学之最及其临床意义
《肘后备急方》;医学之最;临床意义,,《肘后备急方》;医学之最;临床意义,关键词:《肘后备急方》;医学之最;临床意义,1疾病之最,2技术之最,3针灸推拿,4其他方面,参考文献:
摘 要:列举了《肘后备急方》中医学之最的条文,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评价,以期对这一时期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医药状况有一初步认识,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关键词:《肘后备急方》;医学之最;临床意义
《肘后备急方》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医书,原名《肘后救卒方》,系东晋前期伟大的医药学家、炼丹术家、道家葛洪(约公元283~343年)选取《玉函方》中简易有效的药方编撰组成。《肘后备急方》是一部集大成的急救医方书,内容包括内科杂症、外科急症、传染性热病、寄生虫病、五官、妇、儿等。据原著者称,该书收集了张仲景、华佗等前代名医的医方和周、甘、唐、阮诸家备急。改编者陶弘景又增加了大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内容。从今本《肘后备急方》来看,也确实保存有如扁鹊法、长桑君方、仲景方、华佗法、范汪方、小品之删繁方、支大医方、刘涓子鬼遗方、席辨方等我国早期医学典籍的内容。据现代研究,书中部分疾病、医方、医技的记载,都是我国乃至世界医学最早的。现将其一一列举,以期能使我们对这一时期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医药状况有一初步认识,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
1 疾病之最
1.1 天花病\[2\]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有如下描述:“此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
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瘢紫黯,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也。世人云,元徽四年,此疮从西东流,遍于海中……以建武(公元25~55年)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其义是说该年有一种流行病,发病时,不多久从头到脚,全身长出一个个像火疮那样的大疮,疮里满是白色的脓浆,这些疮,此起彼落,旧的溃破,又长出新的,治疗如不及时,严重者会死亡,治好的则会留下紫黑的疮疤。这种病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5年)在南阳的战争中,从俘虏中传染得来,固命名叫“虏疮”。据考证\[1\]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花病”记录,且是对天花发疹的顺序、形态、预后及诊后表现都有描述的记载。
1.2 脚气病葛洪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脚气病\[2\],在《肘后备急方·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第二十一》中有:“脚气病之,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屈弱,或少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候也。不即治,转上入腹,便发气上,则杀人。”文中所述“脚气病”即现代医学中的维生素B1缺乏症。现代医学将脚气病分为3种类型:一种是湿性渗出型脚气,症状是两腿浮肿、浮水;第二种是干性脚气病(神经型),症状是患者皮肤有麻痒的感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7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