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6年第23期
编号:11400171
肝吸虫、胆结石合并感染1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6年第23期
     肝吸虫是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外胆管及胆囊内引起的一种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本院外科在1例胆囊结石病人诊治中发现合并有肝吸虫,为引起医务人员对本病的重视,现将该病例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患者,男性,50岁,沈阳市人。近10个月反复右上腹痛,予以静滴抗生素(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缓解。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痛,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无发热畏寒,尿色黄,无肝炎、结核病史,15年前曾在海南省海口服役,期间有食生鱼片及生吃蛇胆习惯。查体:神清,巩膜有黄染,心肺未闻及异常。腹平软,未见肠型蠕动波,右上腹及剑突下压痛,无肌卫反跳痛,未及肿块,墨菲征(+),肝区叩痛(+),腹移征(-),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糖均正常,尿胆原、尿胆红素阴性,肝功能:SGPT:353IU/L。T/D-BIL:92.6μmol /18.5μmol/L,ALT:558IU/L,AKP:115IU/L。肝炎三对指标均阴性。彩超提示:胆囊炎,胆囊结石。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胆囊炎,胆囊结石可能,肝内、外胆管未见异常。术前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结石。

    1.2 手术情况 择期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术中胆道镜检查左、右肝管,胆总管壁轻度充血,腔内见少量絮状物,未见结石及异物,胆道镜可顺利进入十二指肠。术后解剖胆囊,内有15枚直径0.2~0.8cm大小不等圆形棕褐色混合型结石,胆囊病理检查结果:胆囊黏膜充血水肿,部分黏膜萎缩消失,少量慢急性炎细胞浸润,提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1.3 结果 术后第三天,在T型管胆汁引流液中发现几条约3mm×5mm大小葵瓜子形状薄片活体,取出送上海市寄生虫病研究所,确诊为肝吸虫。服用吡喹酮治疗3天,排除较多虫体后,继予保肝利胆治疗,两周后胆汁内无虫体排出。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正常,T管造影检查:左右肝管,胆总管通畅,无充盈缺损,造影剂顺行进入十二指肠,拔除T管。更 正诊断:(1)肝吸虫病;(2)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结石。

     2 讨论分析

    2.1 流行病学 肝吸虫病流行东南亚地区,在我国广东地区较为严重,上海也有零星发现,发病与当地居民生食鱼片有关,肝吸虫成虫最长生存时间达20~30年。本例病人在海南省海口服役时有生食鱼片及生吃蛇胆习惯,距发现该病有15年时间。随着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本病的发生率呈上升势头,需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2.2 诊断 本例病人依据临床表现、彩超、腹部增强CT检查,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结石,术后T管引流液中发现虫体时方明确诊断肝吸虫病,笔者认为该病人出现黄疸,肝功能指针中SGPT及T/D-Bil明显升高的原因是肝吸虫病寄生在胆道系统内,阻塞胆管,造成肝损害,出现肝功能异常,而非胆囊炎,胆结石所致。该病例提示我们:临床医师在诊断时应注意病史(曾有生食鱼片等生活习惯,或来自肝吸虫流行区),应在粪便中反复查找虫卵,尤其B超指示:“胆囊息肉”,而“息肉”的位置及大小会有改变时或胆管内见点片状无声影光团时。必要时经胆汁、十二指肠液查找虫卵,或术中吸取胆总管内胆汁急诊查虫卵确诊[1]。本例病人的胆囊内混合型结石与肝吸虫病的关系值得探讨。

    2.3 肝吸虫病合并胆结石的治疗 根据广州报导369例胆管胆囊炎行外科手术中发现肝吸虫病感染者100例(27.1%),其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与一般胆管胆囊炎相同,既探查胆总管和肝管,取成虫、结石后做胆道引流[2]。吡喹酮是治疗肝吸虫病的首选药物,依据上海市寄生虫病研究所给我们推荐的方案,对该病人用吡喹酮总剂量180mg/kg,分3天服用,用药两周后T管内无虫体排出,术后1个月拔去T管痊愈。该方案优点是提高驱虫效果,减少药物副反应,避免大剂量用药可能造成短时间大量肝吸虫死亡堵塞肝胆管,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1 陈少希. 肝吸虫胆道感染的外科治疗. 肝胆外科杂志,1998,6(2):92.

    2 施维锦. 胆道外科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25.

    作者单位: 200241 上海,上海市闵行区吴泾医院外科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赵铭, 姚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