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内服药用量简易计算法
http://www.100md.com
《儿科常见病》
治疗小儿疾病,分内服法及外治法两大方面,一般以内治法为主。内治法是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和正确的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措施,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拟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另外在药物剂量,药物选择、给药方法和各种疗法的运用,又与成人有些不同。
一、小儿用药特点
治疗要及时,准确。一生病,即求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因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虚、实、寒、热传变迅速。如不及时治疗,轻病转重,重病转危,终至不治而死亡。小儿急性病较多,如果在病情许可的范围内,比如发热,精神尚可,应急时自己可给予一些退热药物,但病情重、精神差,就不要当"假医生",速到医院医治。
二、中药的剂型和煎服方法
(一)中药剂型 一般分汤剂、膏、丹、丸、散、冲剂、片剂、流浸膏、针剂等。
(二)内服药煎法 煎药前先将药用水浸泡约半小时,加水量以能浸透后稍有剩余为限,煎出药量、按年龄而定。
小儿内服药用量计算法:
乳儿(小于 1 岁)60~100 毫升
幼儿及幼童(1~6 岁)150~200 毫升
学龄期儿童(7~14 岁)200~250 毫升
为了方便计算,也可采用比例给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 1/6,乳婴儿为成人量 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 2/3 或用成人量,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以上成人量是指一般成人量)。每天分 3~4 次服。丸剂、片剂先研成粉未,调在米汤。豆浆。乳汁或奶粉中内服,昏迷病儿可用鼻饲法给药。
小儿用药剂量按年龄大小、体重、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不同情况适当增减。急性热病剂量相应较大;慢性病,体弱病重儿剂量相应较小。
三、内服中药注意点
一是根据疾病的性质确立服药次数。新病、急病需服多几次;慢性病可少服 1~2 次。二是掌握正确的喂药方法。小儿服汤药不能急于求成,婴幼儿可先喂几口药,给予少许甜食或送口果慢慢再喂;对拒服的小儿,可固定头手,用小匙将药液送到舌根部,但汤匙不要太快拿出;切勿捏鼻,以防呛入气管。三是苦味、酸味的药物,可适当加入调味品,如白糖、冰糖等。药后要给予小量温开水嗽口。, http://www.100md.com
一、小儿用药特点
治疗要及时,准确。一生病,即求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因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虚、实、寒、热传变迅速。如不及时治疗,轻病转重,重病转危,终至不治而死亡。小儿急性病较多,如果在病情许可的范围内,比如发热,精神尚可,应急时自己可给予一些退热药物,但病情重、精神差,就不要当"假医生",速到医院医治。
二、中药的剂型和煎服方法
(一)中药剂型 一般分汤剂、膏、丹、丸、散、冲剂、片剂、流浸膏、针剂等。
(二)内服药煎法 煎药前先将药用水浸泡约半小时,加水量以能浸透后稍有剩余为限,煎出药量、按年龄而定。
小儿内服药用量计算法:
乳儿(小于 1 岁)60~100 毫升
幼儿及幼童(1~6 岁)150~200 毫升
学龄期儿童(7~14 岁)200~250 毫升
为了方便计算,也可采用比例给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 1/6,乳婴儿为成人量 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 2/3 或用成人量,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以上成人量是指一般成人量)。每天分 3~4 次服。丸剂、片剂先研成粉未,调在米汤。豆浆。乳汁或奶粉中内服,昏迷病儿可用鼻饲法给药。
小儿用药剂量按年龄大小、体重、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不同情况适当增减。急性热病剂量相应较大;慢性病,体弱病重儿剂量相应较小。
三、内服中药注意点
一是根据疾病的性质确立服药次数。新病、急病需服多几次;慢性病可少服 1~2 次。二是掌握正确的喂药方法。小儿服汤药不能急于求成,婴幼儿可先喂几口药,给予少许甜食或送口果慢慢再喂;对拒服的小儿,可固定头手,用小匙将药液送到舌根部,但汤匙不要太快拿出;切勿捏鼻,以防呛入气管。三是苦味、酸味的药物,可适当加入调味品,如白糖、冰糖等。药后要给予小量温开水嗽口。,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