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6年第11期
编号:11401264
牙源性面颊瘘15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6年第11期
     颌面部的皮肤瘘管主要是牙源性感染的并发症,与相应部位的患牙关系密切,常因基层医院的诊治不当或延误治疗,或是患者不重视引起。笔者现将1998年以来所遇到的15例牙源性面颊瘘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3~65岁,平均39岁,其中11例来自农村。15例中,上颌尖牙1例,下前牙2例,下颌第二双尖牙1例,下颌第一磨牙3例,下颌第三磨牙8例。15例中下颌阻生牙引起8例,慢性根尖周炎引起6例,牙周炎引起1例。

    1.2 治疗方法 对于由慢性根尖周炎引起皮瘘的6例病例中,其中5例具有牙体治疗价值,因此对5颗病灶牙行彻底的根管治疗术及瘘管搔刮术,1例牙体无保留价值,故而将病灶牙拔除,同期行瘘管搔刮术。8例阻生牙,1例牙周炎,待急性炎症消除后,行局麻下拔牙术及瘘管搔刮术或瘘管切除术。

    1.3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治疗并出院。随访2个月~1年,术后瘘口均逐渐愈合未见复发。

     2 讨论

    牙源性面颊瘘的诊断应详细询问病史,寻找病源牙,仔细检查瘘管的部位及走向,摄X线片是十分必要的。摄片时,可由瘘口插入一牙胶尖或探针,由于牙胶尖及长探针阻射,拍片后即可明确指示瘘管走向,根据骨质破坏和吸收密度减低影像,寻找到病灶牙,要注意与先天性皮瘘、涎瘘、皮脂腺囊肿伴感染、结核性皮瘘、基底细胞癌相鉴别。牙源性面颊瘘以面下1/3比较多见。这是因为上颌骨板薄而有较多营养孔,附着于上颌骨的肌肉多为纤细而薄的表情肌,易在牙槽黏膜上形成瘘管,下颌则相反。本组病例中仅1例出现在鼻翼旁,其余均在下颌。本组病例中下颌智齿冠周炎引起最多见,其次为下前牙,磨牙根尖慢性炎症所致,在早期往往不能引起患者重视,多因出现经久不愈的瘘管才来就诊。牙源性皮瘘治疗的关键是找到患牙并去除病因,对患牙行根管治疗时,冲洗根管时冲洗液能通过皮瘘效果最好。冠周炎、残根或大面积根尖阴影,根管治疗不能愈合的患牙,拔除患牙并刮治牙槽窝后皮瘘可愈合。皮外瘘管小的可不做处理,任其自行愈合。对面部凹陷畸形明显。在治疗及搔刮瘘管的同时行面部整形,即顺皮纹方向作梭形切口切除局部坏死皮肤及分离皮下粘连组织。褥式加间断缝合,严密关闭皮下,皮肤对位缝合。7天拆线,创口愈合良好。所有15例患者回访,均有不同程度的面颊部瘢痕畸形。牙源性面颊瘘是影响患者面容的疾病,对于本病预防是关键。病源牙应及早治疗,面颊瘘形成之前的颊部脓肿应尽早从口内切开引流,并辅以抗生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知识的普及,牙源性面颊瘘将会越来越少。

    作者单位: 028000 内蒙古通辽,通辽市铁路医院

    (编辑:林剑雷), 百拇医药(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