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药品监督
编号:11419077
执法检查莫忘“调剂台”和“拆零柜”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24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3.24
     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多角度、深层次地发现案源,是制止不合理用药和打假治劣的关键。因此,基层药品监管执法人员在检查中应本着细心谨慎的态度,不忽视任何环节部位,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做到耐心、细致、认真。下面三个较为典型的案例都是笔者亲身经历的,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案件的线索都是从执法人员检查中容易忽视的地方(调剂台和拆零柜)发现的。

    2003年4月,景县食品药品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对本辖区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进行日常监督检查时,在某乡镇卫生院西药调剂台上发现该院使用的肠溶红霉素瓶内都是均匀的碎片,遂引起了执法人员的质疑。经现场调查得知,该院因无儿童用红霉素片,调剂人员就用剪刀将肠溶红霉素片平均分成四份,以备调剂使用。通过进一步核查处方,结果发现该院这样配方调剂已达七个月之久,违规使用肠溶红霉素片0.125×100×17瓶。执法人员随即对其进行了处罚。

    2004年12月,执法人员在对某乡镇卫生院检查时,在该院调剂台上发现,原包装脑力宝丸的部分药丸表面蹦纹,且表面颜色(红色)呈斑状、着色不匀或脱落。执法人员当时认为该药因存放不合理(检查时瓶盖不严)才出现此现象,于是怀着疑虑的心情,询问当事人是否还有此种药品,当事人说库房内还有。为不放过一丝线索,执法人员决定与库房内药品进行比对。经进一步核实,该院共采购此药30瓶,在库房内存放的20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类似现象,后经送检核实,该批药品为劣药。

    2006年7月,执法人员在对某药品零售企业检查时,在拆零专柜发现一塑料瓶装无任何标记(无标签)的药品,遂边查边问陪同人员:“这是什么药?为什么没有标签?”陪同人员回答:“是胃膜素,标签脱落了”。执法人员凭经验和感觉判断,当事人说了谎话,因为从表面看该瓶药品包装大小虽与胃膜素一致,但胃膜素标签一般是不会脱落的。带着疑虑执法人员打开瓶盖做进一步检查,发现瓶内药品胶囊外表无光泽,且粘有少量药粉,闻之有腥臭味。后经进一步调查核实得知,该药品是该零售企业配制的一种名为“不孕胶囊”(内装胎盘焙干的粉末)的假药。

    河北省景县食品药品监管局 孙文良,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