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读慢性盆腔炎
祖国医学中没有盆腔炎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于“热入血室”、“带下病”、“妇女症瘕”、“经水不调”、“经行腹痛”、“不孕”等病之中,其病因病机是由于外邪侵入瘀积胞中,以致冲任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利,经络受阻而导致腰酸、腹痛、带下、痛经等。如《妇人良方》载:“妇人月经痞塞不通。或产后余未尽,因而乘风取凉,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为瘀血也。瘀血在内,则时时体热面黄。瘀久不消,则为积聚症瘕矣。”这段话描述了盆腔炎的病因、症状以及炎块的形成。
本病的病理性质以肾气不足、带脉失约为本,湿热、瘀血、寒凝、痰湿为标,属于本虚标实证,其病理变化与月经周期有关:月经后期由于胞宫空虚,体内肝肾精血趋于暂时不足阶段,机体防御功能降低,病邪乘虚而作;月经前期肾虚肝郁影响脾运,湿邪下注,致本病诸症多于月经前后发作或加重。
中医药治疗该病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从瘀论治是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原则之一,可贯穿治疗始终。根据经期前后的不同及辨证,用药不同。
湿热证多见腰酸、下腹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味臭、月经不调或先期量多、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寒湿证多病程迁延日久、畏寒肢冷、小腹胀痛、有冷感、经行后期量少色暗、带下清稀量多、舌质淡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者,治以温经散寒、化瘀除湿。
脾肾不足多下腹痛及小腹两侧隐隐作痛,甚至牵及腰骶酸痛、带下量多清稀、精神疲倦、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苔薄腻、脉细沉者,治以健脾益肾。
除了辨证治疗以外,结合月经周期分期论治。经后期重在益肝肾调气血,迎合经后阴长阳消的生理特点;经前期调补肾阳、疏肝理气。
除此以外,药物外敷、肛门灌药、中药熏蒸、直肠使用栓剂等均可根据病情配合使用。, 百拇医药(霍清萍 梁芳)
本病的病理性质以肾气不足、带脉失约为本,湿热、瘀血、寒凝、痰湿为标,属于本虚标实证,其病理变化与月经周期有关:月经后期由于胞宫空虚,体内肝肾精血趋于暂时不足阶段,机体防御功能降低,病邪乘虚而作;月经前期肾虚肝郁影响脾运,湿邪下注,致本病诸症多于月经前后发作或加重。
中医药治疗该病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从瘀论治是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原则之一,可贯穿治疗始终。根据经期前后的不同及辨证,用药不同。
湿热证多见腰酸、下腹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味臭、月经不调或先期量多、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寒湿证多病程迁延日久、畏寒肢冷、小腹胀痛、有冷感、经行后期量少色暗、带下清稀量多、舌质淡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者,治以温经散寒、化瘀除湿。
脾肾不足多下腹痛及小腹两侧隐隐作痛,甚至牵及腰骶酸痛、带下量多清稀、精神疲倦、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苔薄腻、脉细沉者,治以健脾益肾。
除了辨证治疗以外,结合月经周期分期论治。经后期重在益肝肾调气血,迎合经后阴长阳消的生理特点;经前期调补肾阳、疏肝理气。
除此以外,药物外敷、肛门灌药、中药熏蒸、直肠使用栓剂等均可根据病情配合使用。, 百拇医药(霍清萍 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