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24878
社区是这样诞生的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26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3.26
社区是这样诞生的
社区是这样诞生的
社区是这样诞生的
社区是这样诞生的

    (本报资料图片)

    编者按:

    去年以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日渐活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也随之激增。这些新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部分是全新建设的,更多的则由一级或二级医疗机构在原有基础上转型而来。

    不管是新建或转型,社区建设的前提均是要遵循国家规范和在此之下设置的地方性标准。为此,我们走访了武汉和广州的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武汉: 为社区穿上“标准化新装”

    ■本报记者 魏赟

    雨淅淅沥沥地下,武汉的春天乍暖还寒,不经意间,街头的老树泛出了点点绿芽。

    家住江岸区胜利街的谢先生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上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上海街社区中心)。自从去年8月该中心挂上绿底白字的新标牌开始,谢先生发现武汉街头的社区中心越来越多了。
, 百拇医药
    事实上,谢先生看到的这些社区中心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在去年8月以后才建成的。自从武汉市于2006年制定《武汉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品牌形象标准》后,逐步统一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识、标牌、制度和房屋装修格调等,换上“新装”的社区中心更引人注目了。

    让老百姓喜欢这个“家”

    2006年8月11日,全新打造的上海街社区中心正式开门营业。据了解,在其筹建初期,主办方武汉市中医院就希望将它建成一个温馨的健康家园,而不仅仅是一家社区中心。

    根据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要求,所有社区中心的标识、标牌等必须按照市统一设计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品牌识别系统”制作,这套系统对各种标识、标牌的颜色、字体、大小等做了详细规定。此外,根据当时卫生部发布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湖北全省对社区中心的床位、科室设置、人员配备、房屋设备等做了相应规定。这些标准和规定,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上海街社区中心而言,并不难达到。
, 百拇医药
    然而,社区中心毕竟不是大医院,除了基本医疗,它更多需要承担健康教育等一系列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由于来到社区中心的不一定都是患者,因此,主办方力求营造一个赏心悦目的环境,这其中包括了细节设计上的人性化处理。

    据悉,为了上海街社区中心的筹建,武汉市中医院主管社区卫生工作的副院长郑云曾经带队到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参观学习。譬如,他发现广东省中医院的房屋建设和布局独具匠心,大楼里大量使用了玻璃幕墙,让整个环境变得通透明亮,花草布置也很巧妙。这一点,在建设上海街社区中心的时候被借鉴了,并在一些重要的隔离位以带花纹的半透明磨砂玻璃代替传统的砖墙,既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线营造明亮的环境,也能满足保护患者隐私的需要。

    考虑到社区中心的患者比大医院少,患者不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因此患者的精神比较放松,对环境的关注度会比较高。在此前提下,怎样做才能提高环境的舒适度,又不脱离社区中心的建设实际呢?上海街社区中心选用了最为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在墙上悬挂体现社区中心特色的宣传画或装饰画,在适当的位置摆放盆栽花草,即便是一把座椅的选择,也毫不马虎——在比较多家产品之后选定了某厂生产的座椅,因为经过综合比较,它的材料、价格以及颜色都比较合适。
, 百拇医药
    不过,不要以为这些“配饰”的作用仅仅在于装饰空间,看似不经意间的一个设置,都有其奥妙。例如,在需要分流人群的时候,有的社区中心会使用隔栏,有的则打出告示牌,上海街中心利用的却是花草进行自然隔离。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都知道,它的特点是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郑云介绍说,当初进行上海街社区中心设计的时候,他们希望能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这种效果。在试营业之前,中心还专程请来附近的居民参观,居民普遍称好。“社区中心不是医院,更主要的是健康咨询场所,是居民的健康家园,我们就是要让居民喜欢这个家,愿意经常来这里。” 郑云表示。

    想办法留住人才

    在卫生部出台的社区建设《基本标准》中,不仅对硬件条件进行了规定,对社区中心的人员配置也提出了要求。例如要求至少有6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9名注册护士;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等。
, http://www.100md.com
    这一要求看似不高,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容易实现,因为它涉及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而后者正是难题所在。

    据郑云介绍,上海街社区中心的医生一部分是对外招聘来的,一部分是从上级医院转来。由于背靠三甲医院,医院的医生能定期下社区坐诊,医生的整体水平比较高。但他仍然认为,如何保证社区中心高素质医生的稳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原一级或部分二级转来的社区中心而言,形势更为严峻。郑云认为,尽管不少临床医生经过培训拿到了全科医师资格证,但是要树立医生真正的“全科思维”,真正承担起全科的服务职能,还需要经历一段过渡期。另外,不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条件还很有限,难以留住高水平的人才,这已成为社区发展的一大瓶颈。

    让居民感觉更贴心

    在各大社区中心逐渐成长的同时,武汉市为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不断加大投入,让居民感到社区的建设与服务越来越贴心。
, 百拇医药
    从2000年起,武汉市每年安排经费20万元,委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江汉大学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强社区卫生队伍建设。2006年,武汉市制定了鼓励“老医生进社区”的政策,按主任医师1000元/月、副主任医师800元/月、主治医师600元/月的标准给予补助,鼓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离退休的老医生下社区。这项政策让70多名老医生走入6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对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水平、稳定和留住人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武汉市为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设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经费补助制度。从2001年起,每建设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区财政共补助10万元。到目前为止,共补助近1000万元,建立了9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6年,市财政又投入362万元,按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万元的标准,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展开统一的标准化建设。2007年,江汉区预计投入192万元,聘请50名有经验的医生到社区工作,投入112万元对社区中心和服务站的房租进行补贴;青山区也将全面完成全区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个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探索完善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平台;武昌区则预备实现社区中心(站)全部达到市级“群众满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的目标。
, 百拇医药
    现在,谢先生已经习惯了所过之处社区中心的不断涌现,离家最近的上海街社区中心,也成了他的老母亲经常光顾的地方,他和家人都觉得这里环境不错。对此,郑云表示:“刚刚建成的时候,它的环境条件在全市所有的社区中心当中数一数二,不过现在是否如此,已经不能肯定了。”

    也难怪,经过不断地改造和建设,不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越来越贴近居民的心了。

    广州: 当年的路径今日是正轨

    ■本报记者 李蕴明

    现在回想起来,广州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其实早已开始。

    从最初的摸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建设标准》的出台,其中的苦乐实非外人所能知晓。让我们沿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当年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径,重温他们走过的路。
, 百拇医药
    财政支持是保证

    广州市龙凤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何耀基在与社区卫生评审专家一道前往广州市番禺区社区做评审时,突然想起4年前自己所在医院改造时的情景。

    当年,海珠区红十字会医院还是一家以医疗为主的一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简单地说,就是单纯的坐堂行医的地方。”何耀基笑着说。

    就是这样一家医院,要转型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大功能为服务方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然要求其服务功能、服务模式和服务观念都要有很大的改变。

    在开始流程模式改造之前,医院首先要面临硬件改造的挑战。幸而,海珠区政府在此方面给予红十字会医院不少帮助。据何耀基介绍,从2003年龙凤街社区中心创建成为市示范区至今,海珠区政府对龙凤街社区中心的硬件建设投入了250万元,中心自己也投入250万元,对医院进行全面改建。为了不影响社区中心的正常营业,何耀基带领下的团队可谓费尽心思,最后决定将改造工程分成3期,分片改造,最后总共花了近2年时间才全部完成改造。
, 百拇医药
    改造完成后的社区中心有了全新的面貌,一位到该社区中心参观的专家说:“宽敞明亮的病区,井然有序的工作秩序,略有些拥挤的注射室,这种景象不只是大医院才有,如今在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能见到。”不过,最让何耀基自豪的,还是龙凤街社区中心的区域划分。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心划分为3大区域,分别为医疗区、预防保健区和综合服务区。他解释说:“这样的划分主要是为了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在健康人群日渐增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这样的分区确有必要。

    当然,并不是每一家社区中心的改建过程都如龙凤街社区中心这样顺利,尤其是在房价日涨的现在,位于黄金地段的一些社区中心难免遭遇业务用房不足的尴尬。

    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简振尧告诉记者,龙津街社区中心是由4家各自为政的卫生院合而为一的,其前身是荔湾区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不足600平方米,环境比较差,房屋破旧,科室和设备很少。他用无比感慨的语气回忆说:“记得那时,中心的房子还漏雨,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呢。”到了2004年,政府给龙津社区中心投入了250多万元(其中130万元为场地装修费用),加上中心自筹的资金,终于在辖区内有了足够的的业务用房。但有知情人士透露说,目前龙津街社区中心的自筹部分尚未完全收回,现在尚有近20万元的欠账。
, 百拇医药
    按照《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试行)》(穗卫[2006]43号)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一名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资金还是社区标准化建设的一个槛,我们希望政府还能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只是硬件达标还远不够

    在广州市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大礼的记忆里,社区中心业务用房的烦恼并没占多大的份量,尽管西村街社区中心的转型也几经波折。

    追溯起来,西村街社区中心最早的历史是在1996年,它是从基层医院独立出来的预防保健所(当时,为了加强防疫工作的力度,有关部门把各街道卫生院的防保组成员抽出来,单独成立预防保健所)。到了1998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逐渐被重视起来,于是,预防保健所再次转型,在原有的基础上抽调了基层医院的部分医务人员,组成荔湾区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2年,中心和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二级医院)合并,西村街社区中心的雏形终于形成了。王大礼回忆说:“当时的社区卫生服务定位并不像现在这样清晰,只是以预防保健和医疗为主。”
, 百拇医药
    西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智峰,就是当年从医院抽调到社区的医务人员之一。谈及社区当年的情况,他记忆最深的就是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那时,社区原有的医务人员技术确实不怎么过关,刚开始的时候,部分医护人员甚至碰到高烧病人都会手忙脚乱,遇到胃肠炎患者干脆直接提出让其转院。”这样的情况在社区与医院合并后得到了缓解。由于社区与医院变为一个整体,各类资源得以共享,一方面,医院抽调技术人员补充进入社区,另一方面,社区把有待锻炼的人员送至医院培训。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之下,社区中心的“人才危机”迎刃而解。

    老实说,碰到“人才槛”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在少数。就《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辖区每万人口配备5名执业医师(含中医、公共卫生医师等),每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这样的配置与全国的统一水平相近似,就算是通过转型而来的社区,要达到此标准也并非易事。运营情况较为理想的龙凤街社区中心,在转型前也还处于“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数为零”的状态。
, http://www.100md.com
    话又说回来,如果仅仅是在人员数量上达标,也远未能达到社区中心标准化建设的目标。关键还是要转变社区医护人员的观念,提高全员素质,从坐堂行医走向上门服务,从以医疗为中心转为“六位一体”功能并举。

    硬件达标只是标准化的开端,服务内涵的比拼,才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真正竞赛的开始。

    记者手记

    摆正你的心态

    ■淡淡的云

    以下是两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素描图。

    图一:沿着玉器行边上一条不足2米宽的楼梯道走上去,2楼只有寥寥几人。1个病人在输液,旁边3个医生在聊天,对面诊室里还有1个工作人员在看书,另外2间房间的门关着。由于屋子采光不太好,作为输液室的大堂有些昏暗。这是2006年2月记者在北方某大城市一家由一级医院改造而成的社区中心看到的情景,它位于该市最繁华的步行街上,1楼已经租了出去,据说房租可观,房租就是社区中心主要的收入来源。
, 百拇医药
    图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牌高悬在一栋5层的橙黄色小楼前面,小楼临街的一面采用了大量绿色玻璃,把小楼打扮得非常精致。走进去看,洁白的墙面,米白色的地板砖,粉绿色的导医台,这些色调的搭配使得整个大厅明亮而清爽。不过,如果要找预防保健科,导医小姐会微笑着告诉你它在这栋小楼背后老门诊楼的第二层——老门诊楼的墙面已经开始发黄,老式窗户的绿漆几乎完全脱落,裸露出木质的本来面目。这是南方某市一家二级医院及其下属社区中心的真实场景。医院的硬件条件很好,社区中心却无法享受。

    类似的情况,在各地或多或少依然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原因其实很简单:北方那家社区中心有幸占据了地理优势,既然能靠固定的房租维持基本生活,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也就荡然无存。而事实上,能占据如此优势的社区中心并不多见,它只是特例。南方那家社区中心则与二级医疗机构自身的想法有关——社区卫生服务只花钱不赚钱,自然要区别对待。存有这种想法的二级医院不在少数,这也是不少二级医院不愿意整体转为社区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 http://www.100md.com
    不管是特例也好,普遍存在的情况也罢,两个例子放在一起就能看出问题,不要说老百姓会看扁这些社区,就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己的心态都没完全摆正。

    心态决定一切,如果心态不摆正,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建造出条件再好的社区中心,也难以将社区卫生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毕竟,社区卫生服务是需要付出的工作,目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尚处于发展初期,各方面配套措施尚不完备,社区自身更要积极地投入热情,保持良好的心态,而不能急功近利,紧盯着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区标准化建设在不断投入的同时不妨建立一项评估和激励机制,评估社区中心在改善了硬件条件之后是否相应地提高了服务水平,居民享受到的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是否也有所提高,对做得好的社区中心在资金投入上有所偏重。这样一来,政府在外延上不断投入的同时才能获得社区内涵建设上的回报,标准化建设才更能体现它的实际意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