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18564
历经改革阵痛 转换经营思路——医药外贸公司未来之路怎么走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3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4.03
     如今,西安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的名称随着企业改制已经成为了历史,改制后的企业名称已经看不到“医药”二字,这让许多一直从事医药进出口的老员工感到茫然。

    事实上,这种茫然从2002年国家放开外贸政策后,便在国有外贸企业间久久不散。而随着民营、个体外贸形式的出现,这个原来靠国家扶持、资源保护过日子的行业,开始经历市场经济的阵痛。

    去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超过300亿美元,增长速度达到20%,进出口额均创历史新高。那么,在国家外贸政策已经发生深刻转变的今天,曾经为国家外汇储备做出突出贡献的国有医药外贸公司将何去何从呢?

    ■变革:从贵族到平民

    2002年以前,外贸行业被称为贵族行业,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从事进出口贸易的经营企业最低注册资本为500万元,自然人不能从事外贸经营。医药保健品的进出口由各地的国营外贸公司来完成。
, 百拇医药
    “国有的外贸公司当时隶属于外经贸厅,在国家鼓励创汇的情况下,国家对外贸企业采取扶持的态度,在资金借贷和经营方面大开绿灯,每年年底,甚至当地一把手都会亲自过问外贸公司当年的进出口情况,作为衡量政绩的一个方面。”一位老外贸人介绍。

    正是由于这样的环境,使一些外贸公司在经营上一味追逐进出口额,一旦资金周转困难就向银行借贷,因此背负了不少银行债务。

    2002年7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外贸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范围扩大到依法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将从事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这一政策的调整无疑给外贸行业带来了活力,同时,也结束了国有外贸公司靠资源垄断的贵族日子。

    甘肃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张继民说,国家外贸政策放开后,国有外贸公司遭遇了三个危机。一是骨干业务人员流失,业务量大幅下滑;二是民营外贸公司大量涌入,使行业竞争陷入无序状态;三是企业改制前途迷茫。“政策放开后,几乎所有外贸企业的骨干业务员都选择了离开,他们是企业多年培养出来的人才,但是国营的机制无法吸引他们留下,也没有合适的手段阻止他们,现在企业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人员。我们公司在最辉煌的时候年进出额达到过2800万美元,而现在只有300万美元了。”
, 百拇医药
    据业内人士估算,外贸政策放开后的短短几年间,我国从事医药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已经多达2万家。商务部有关人士在总结去年国内外贸行业特点时也指出,民营外贸企业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生力军。

    ■转型:生存的危机

    如今,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会员名单上,会员企业名称中有“医药”二字的已经越来越少。如果探究他们的业务组成还会发现,医药外贸公司的专一性已经越来越差,不少原来以医药进出口为主业的外贸公司,开始多元化经营。

    “这是市场决定的。”业内人士说。据了解,医药外贸公司的生存与国际医药市场的变迁息息相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医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对医药原料有巨大的需求,进口贸易成为外贸企业的主要业务。随后,国内原料药行业迅猛发展,进口原料药业务开始下滑,九十年代末期,在国际市场环保、人力等成本压力下,国际原料药巨头纷纷放弃生产,原料药生产开始向中国转移,原料药出口又成为贸易的主流。
, 百拇医药
    “目前,原料药出口领域的主流不是外贸公司而是生产企业。”辽宁省医药对外贸易公司副总经理宋景华表示,国家外贸政策放开后,不少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出口权,自行出口,因此,从国内外的医药环境来看,医药外贸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而在张继民看来,外贸政策放开后,由于众多外贸公司的出现,造成行业鱼龙混杂,使进出口一度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国家珍贵药材资源的过度开发出口,不仅造成了国际市场价格的下滑,使国家蒙受损失,也使整个产业链出现混乱。以甘肃地道药材当归为例,原来价格为2万美元一吨,现在已经下滑到3万元人民币一吨。由于价格下跌,从去年开始药农已经大幅减少种植,造成当归难求。

    “药材卖的价钱连草都不如,外商给什么价是什么价。”湖北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谢盛元说。

    市场的无序竞争与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已经成为国有外贸企业挥之不去的噩梦。“国退民进”的改制洪流,更将这些企业推到尴尬境地。
, 百拇医药
    在今年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主要工作中,推进医药外贸公司的GSP认证工作成为一项重要内容。但是,认证工作的推进却遭遇了来自外贸企业的不同声音。

    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医药流通企业必须要通过GSP认证,国家对认证企业的仓储、运输等关键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外贸企业作为连接国内与国外的医药贸易桥梁,属于药品流通范畴,在公众对药品安全日益关注的今天,医药外贸企业有必要通过GSP认证,进行行业规范。

    然而,由于国家对医药进出口企业并未实行GSP强制认证,目前医药外贸行业的认证率只有20%左右。宋景华表示,随着医药进出口业务的锐减,不少外贸企业开始涉足国内药品流通业务,这一趋势在国有外贸企业改制后非常突出,而如果增加国内医药流通业务就必须要通过GSP认证。从长远来看即使没有国内业务,只要从事医药贸易也应该进行认证。

    “许多外贸公司经过这几年的市场洗礼,生存已经非常困难,根本无力支付认证的成本。”西安市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雷会波说。让他倍感痛苦的是,企业改制后要重新办证,如果不通过GSP认证,不仅企业的名称中不能有医药二字,国内的医药业务也不能做,医药外贸业务也面临查证的风险。
, 百拇医药
    “我们的企业商标是少林寺图案,这在全国乃至国际医药市场都是有声誉的,可是改制后如果我们通不过GSP认证,就可能被迫脱离医药行业,多年培育的企业信誉、品牌形象会毁于一旦。”河南松鹤医药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玉社说。

    ■尝试:模式的创新

    “外贸企业正在经历发展的阵痛,行业的规范势在必行,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新型的外贸企业,给医药外贸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有关人士说。

    相对于一些外贸企业的举步维艰,中化宁波公司与浙江医保公司以贸易额突破上亿美元的业绩成为新型外贸企业的代表。

    据了解,中化宁波在外贸权放开后迅速调整经营思路,坚持专业与服务并举。目前,中化宁波不仅有自己的生产企业,还建有研发中心。该公司总经理吕华君认为,今天的外贸企业已经不是单纯做进出口业务,而是要主动出击掌控国际医药市场发展动向,朝着订单加工贸易,进行国际认证方向努力。他一再强调外贸的服务性,“外贸企业与研发看似不搭界,但是外贸企业如果不能研发产品,即使企业把握住了国际市场的脉搏,也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也就是说,当你委托企业加工某种产品,而国内没有企业具有此项技术、无法满足你的要求的时候,独立面向市场的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有自己的研发能力。”
, 百拇医药
    宋景华认为,随着生产企业自主出口的地位增强,外贸公司的业务将大量转为代理制,强调服务意识,未来的发展方向则是工贸联合体。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

    据了解,代理制目前已经成为外贸企业的业务之一,但是由于代理费用低廉,仅有业务额的0.5%~1%,外贸公司仅靠收取代理费根本无法存活。

    去年,华北制药、神威药业等生产企业都在进出口贸易上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华北制药集团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云霄如此评价医药外贸行业的现状:“行业的发展首先必须规范,老外贸企业要挣脱生存困境,首先要进行经营思路的转变,找到自己的核心业务并加以维护。这些外贸企业有多年积累的贸易经验和人才优势,这是生产企业做外贸所欠缺的。”

    “今年,商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介出口优秀企业和出口名牌产品,这对于塑造中国医保行业形象和中国医药产品的可靠信誉,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优化、净化中国医药外贸市场都会有推动作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有关人士表示。

    专家认为,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今天,医药外贸企业的转型势在必行,适应新规则是每个企业必须要学习的。

    本报记者 方剑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