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18440
医药企业:如何选择技术创新模式?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5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4.0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多边贸易协定和知识产权协定的生效,以及周边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我国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如何通过有效组织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医药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一直是政府与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医药技术创新的模式

    随着国外先进医药企业的大量涌入及众多创新管理方式和研究理念的引进,医药企业在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组织方式上出现了许多新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根据医药企业技术来源的种类,创新模式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

    “内源性”创新模式 “内源性”创新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主研发模式,是指以企业自身研发队伍为核心,通过整合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力量,独立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活动。它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内各部门和机构的资源优势,掌握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进度与成效,实现企业研发人才的培养和研究经验的积累;同时,企业还可以依靠技术优势实现某项技术领域和技术专利的垄断与独有。
, http://www.100md.com
    目前国际上依靠企业内部研发资源获取新产品的医药企业主要以日本医药企业为代表。研究表明:日本医药企业研发的大多数药物来自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平均只有36.5%的药物源自外部技术资源,且从外部获得的技术都属于低附加值的显性技术。

    我国业界长期存在一种偏见,认为中小型企业不适宜独立进行技术研发活动。实际上,一个企业是否适合进行自主开发,不仅要看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还要看企业的类型与体制。对于研发能力较薄弱、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医药贸易公司或者纯生产型企业,不宜好高骛远,贸然选择自主研发的创新道路。但对于有较好研发基础和丰富研发经验的高新科技企业,由于企业结构精简,成员开发能力强,研发团队便于沟通,往往能在某个关键技术上取得突出的成绩。2003年实现10亿美元年销售额的印度南星(Ranbaxy)制药公司正是这类研发导向型企业的典范。

    “外源性”创新模式 “外源性”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委托开发、合作开发以及购买兼并等方式,从企业外部研发资源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和产品,并最终实现技术的产品化和商业化的技术创新模式。
, 百拇医药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通过外部研发资源获取新技术已经成为欧美医药巨头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一项研究显示,在1965~1992年上市的21个最具影响力的“重磅炸弹”药物中,有16个药物(76%)来自公共资助项目,而且其中大部分来自欧美的相关大学。

    “外源性”创新模式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方式是委托开发,指医药企业与外单位签订开发协议,就某一项技术或产品进行研究的开发模式。在协议规定的期限内,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受委托单位负责具体研究活动的实施,最终按协议要求向企业提供预期的研究成果。这种委托开发模式通常适用于新生的医药企业,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技术和产品,还可以减少企业的一次性投入。

    第二种方式是购买兼并。随着药物开发周期的延长,药品审批过程过长带来的专利保护期的缩短,使得医药企业越来越难以在产品的“开发周期”与“盈利周期”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无法满足企业产品更新的需要。因此,技术购买和企业并购成为医药巨头提升自身研发实力、提高技术创新产出的一种重要手段。
, 百拇医药
    第三种方式是合作开发,是指企业针对某一项科技项目或在某一技术领域,与外部研究机构或个人共同进行研究活动的技术创新模式。与委托开发不同,参与研究开发的各方可以按照开发协议的规定,共同支配和享有最终研究成果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合作开发既可以是企业与院校间的合作,也可以是企业间的合作。

    ■技术创新管理的发展趋势

    创新形式的变化——技术联盟与合作开发 近年来,世界级大制药集团都面临着“重磅炸弹”药物专利到期的问题,如何提高内在研发实力,实现技术创新的多元化成为其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医药巨头们不再固执地强求技术开发成果的原创性和垄断性,而是纷纷通过技术联盟与合作开发等形式,扩充企业药物的储备,降低研发活动的风险。目前,开放式的创新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医药企业自主研发活动的重要补充方式。

    研发程序的变化——标准化与模块化 随着医药企业在研发经验和管理经验上的积累,医药研发的步骤和程序渐渐呈现出向研发模块化和标准化发展的趋势。同时,技术创新活动的标准化,使得研发人员在企业内能更有效地分享开发信息和研究数据。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技术创新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得以实现,在电脑模拟设计技术的辅助下,类似的分析实验和动物模型设计往往只需通过调整数据库和程序就可完成,大大减少了工作量,缩短了开发周期。
, 百拇医药
    创新组织的变化——跨部门合作 随着医药技术开发的复杂化和多元化,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诞生不但需要各个研发小组间的密切合作,而且需要企业内不同职能部门的协助和参与。因此,在内部创新活动的组织上,医药企业比以往更加注重各部门和技术人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建立跨部门开发小组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减少了在开发过程中的隔阂,极大地降低了研发活动的风险性。

    ■我国医药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

    从创新投入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医药创新的主要矛盾是市场板块的短缺。由于低级仿制“新药”获批的泛滥,以及“重磅炸弹”类新药的缺失,国内医药企业的产品竞争大多集中在低端市场。低端产品的泛滥使得我国医药企业无法获取稳定和丰厚的利润,企业技术开发的再投入也就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如何通过正确的药品开发定位,选择与之相吻合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医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出低价竞争恶性循环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新药研发的未来方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百拇医药
    突破性新药研究 创制出新型结构并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或者提纯获得高纯度的天然生化物质是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高目标,也是企业实现技术垄断的最佳途径。但巨额的研究费用和漫长的研发周期使得企业在进行这类独创性的技术创新活动时,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风险。因此,能够帮助企业规避研发风险和降低研发费用的“外源性”创新模式就成为这类药物开发的首选模式。医药企业通过与外部研发机构建立技术合作联盟,不但可以降低研发风险,减少研发费用,还可以通过合作吸收关键技术人才,实现企业的战略人才储备。

    延伸性新药研究 从化合物筛选阶段切入新药研制,以我国目前的研发水平来说存在较大的风险和困难;而通过改造修饰药物分子结构,或者寻找药物作用的新靶点等延伸性研究,不但能降低药物研发的难度和风险,还往往能寻找到比原药疗效更好的新药物结构。由西米替丁改造而来的盐酸雷尼替丁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这种药物研究途径非常适合技术储备不足的我国医药企业进行独立自主研发。通过自主进行这种“me-too”的延伸性研究,可以帮助我国医药企业提升产品档次、积累研发经验和储备技术人才,早日实现由低级仿制研发向高级创新研发的转变。

    低端仿制研究 由于药物开发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医药企业不可能对所有产品都进行高端创新开发。因此,药物的低端仿制研究成为医药企业丰富产品种类、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手段。由于医药技术研发外包产业的兴起,企业能够通过技术外包便捷地获取所需的药物品种。通过这种技术外包和技术购买的方式,企业可以节约大量的研发经费,缩短药品上市周期,精简企业编制和部门,集中研发力量研究战略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

    (何少峰 李培进), 百拇医药(何少峰;李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