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18391
贵重药材市场监管“短板”亟待补齐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7日 《中国医药报》 2007.04.07
     用普通人参加胶水拼接而成的“野山参”,浸水后能搓出一团泥巴的“冬虫夏草”,腹腔中灌入了石灰粉的“海马”……记者近日采访发现,部分名贵中药材掺杂使假现象愈演愈烈,且制假手法日趋“巧妙”。

    专家指出,贵重药材的稀缺性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牟取暴利的空间。而由于相关鉴定标准、专业技师的欠缺,市场监管正面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尴尬。

    ■业内人士揭开造假骗局

    消费者高先生收到朋友赠送的一盒冬虫夏草,打开服用时却发现,细细的冬虫夏草中竟然嵌入了一截铅丝。“铅丝当作冬虫夏草来卖,每克要近200元啊!”

    近日,一位有数十年从业经验的业内人士向记者揭开了名贵药材造假的三大骗术。

    “剪刀+胶水”,移花接木。野山参的个头越大,价格越高,且相差悬殊。有的造假者对小野山参进行再加工——把参芦加多,把参体增粗,把参须延长,价格也就水涨船高。有的造假者则用化学黏合剂将只卖10多元的园参拼接为价值几千元乃至上万元的“野山参”。
, http://www.100md.com
    滚泥巴,灌铅粉,快速增重。目前,冬虫夏草的市场价格在每克200元左右。造假者在虫体外滚上一层泥巴,或者用胶水黏上铅粉,或者用化学药剂浸泡,都能使冬虫夏草的重量迅速增加。

    长得像,名字像,鱼目混珠。造假者用外观比较接近的植物,如石仙草、羊舌兰等冒充石斛;或者用亚香棒虫草、尼泊尔虫草等冒充冬虫夏草。

    ■盲目推崇加剧掺杂使假现象

    “造假者的手法越来越隐蔽,有时连专业人员都真假难辨。”上海市中药质量监督检验室副主任药师叶愈青说,我国每年采收的新鲜铁皮枫斗约为1000公斤,加工后的成品只有100多公斤。不法分子绞尽脑汁,想出各种造假花招,其原因就在于贵重药材假冒行为的利润空间巨大。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自然资源稀缺,野山参、冬虫夏草、铁皮枫斗、藏红花等名贵药材的价格近年来一路上扬。其中,冬虫夏草的价格在一年时间里上涨了50%左右。目前在零售市场上,1克左右的七等野山参,单价约为每克300元,而20克左右的特等野山参,单价超过每克1万元。
, 百拇医药
    “这些贵重药材产量稀少,加上目前全民进补的热情越来越高,所以价格日趋昂贵。在商家炒作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几近盲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刚说:“中医讲求辨证施治,按照个人的体质科学进补,盲目服用贵重药材,特别是长期食用、混合食用,往往有害无益,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

    专家指出,一些名贵药材完全可以被普通中药替代,如熟地、麦门冬等多味中药都能起到冬虫夏草“补肺、补肾”的功效。“中药调理讲求细水长流,不是单纯的‘烧钱’就能生效的。”李刚说。

    ■监管“短板”亟待补齐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上海市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贵重药材掺杂使假已被列为“影响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之一,并将成为监管的重点对象。

    “鉴别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单靠肉眼很难辨别真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执法人员表示,专业鉴别技能差,是监管部门遇到的一大难题。“什么是野山参,什么是移植参,什么是普通人参,只有老药工能分清楚。”而在我国2005年版的《药典》中,只有“林下参”的定义,没有“野山参”的名称,也没有专门的鉴别标准。
, 百拇医药
    上海市中药质量监督检验室主任朱力分析说,掺杂使假的贵重药材,大多来自一些保健品批发市场。“尽管看起来价格便宜,但此类药材几乎没有正规的销售发票、凭证等。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专家指出,应当从源头上遏制假冒伪劣药材流入市场,对来路不明的贵重药材进行严查、严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如果经营者无法提供合法的进货凭证,工商部门应责令其改正,并可处以违法所得1倍至5倍的罚款。

    “假冒伪劣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不仅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而且会给消费者,尤其是患重病、大病的人造成巨大损失。”上海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顾仁达说,“作为市场监管的主体,政府部门的监管‘短板’亟待补齐。”

    新华社记者 俞丽虹 仇逸, 百拇医药(俞丽虹;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