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23952
黄帝辨治昏迷成就帝业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9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4.09
     话说……

    近来春夏之交,天气转暖,疾病多发。民间常有体弱或久病不愈者甚至出现昏迷症状,昏迷者只要送到医院,医生会酌情给予相应辅助检查、吸氧、促醒、营养脑细胞和其它对症支持治疗,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予对因治疗,一般都能痊愈。中医称昏迷为“昏蒙”、“昏愦”、“神昏”、“不省人事”和“不知与人言”等,有独特的疗法。说起中医治疗昏迷,这个病症还成就了华人始祖黄帝的一代帝业。

    源起……

    话说在盘古开天地之时,华夏大地生机勃勃,万物生长;劳动人民身强力壮,丰衣足食。举国上下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可是有一天,正值春夏交替、天气转暖、雨水充沛之时,民间有一种不知名的怪病流行起来。这种怪病症状一般都有发热不退、心浮气燥、全身浮肿、纳差便溏等,且均会迅速发展为不省人事,甚至命丧黄泉。这对于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身体羸弱、久病不愈者尤其如此。因当时乃盘古初开之时,民间无医生,宫中无太医,广大百姓饱受怪病折磨,苦不堪言。
, 百拇医药
    盘古虽创造天地,爱民如子,但也因不懂医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宫中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由于举国上下均昏昏然不知此病叫什么,迷迷糊不知该怎么治疗,大家便将这病叫做“昏迷”。正当大家对此病无计可施时,民间有一姓黄、眉清目秀的翩翩少年挺身而出,发誓创立医学,钻研医术,拯救全国黎民于危难之中。他白天深入病者之家,收集病案资料;夜间研究昏迷病证,领悟疾病医理。盘古欣闻民间有此有志之士,即给予天地之力支持;民间得知芸芸众生有人相救,也给研究者提供方便。

    就这样,全国上下同心同德,终于在春去夏来之际,弄清楚昏迷的病因为外感时邪,蕴结化热;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饮食不节,嗜食肥甘;久病气虚,水湿浊阴;素体羸弱,病邪猖獗。病机为清窍失灵,神明失用。辨证根据病变性质不同,分闭证和脱证。闭证主要症见牙关紧闭、两手握拳、面赤气粗、痰声阵阵;脱证主要症见四肢厥冷、汗出目合、口开鼾声、手撒遗尿。治疗上闭证以开闭通窍为主,脱证以回阳固脱、救逆敛阴为主。少年以此为依据撰方采药,广施黎民。
, 百拇医药
    不久,华夏大地的昏迷病人渐渐痊愈。这位立下大功的少年也被盘古收罗门下,教授治国平天下之要术。盘古百年归老后,全国人民一致推举这位少年为王。因少年姓黄,也因他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之人,故称“黄帝”,这一代之后,黎民百姓都被称为“炎黄子孙”。后来,他治疗昏迷的经验被古代医家写进第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一直沿用至今;他创立的医学被国人称之为“中医学”。

    论治……

    在辨证治疗上,首先应分清昏迷是闭证还是脱证。其中闭证又分热闭、痰闭、浊闭;脱证又分亡脱、亡阳。在治疗上闭证宜开,脱证宜固,内闭外脱者开闭固脱兼施,具体如下:

    闭证

    一、热闭。热入心包:症见神志不清,高热或身热夜甚,烦躁谵语,面赤气粗,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治法:清心开窍,泄热护阴。用药:清营汤加减。热结肠道:症见燥扰不宁,昏不知人,兼见发热,大便不通,腹胀坚硬,口舌干燥,气粗喘,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治法:通府泄热。用药:大承气汤加减。热动肝风:症见高热不退,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烦躁不宁,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质干绛,脉弦数。治法:凉肝熄风开窍。用药:羚羊钩藤合紫雪丹。
, 百拇医药
    二、痰闭。痰湿内阻:症见面色晦滞,胸闷腹胀,语言不清,昏不知人,昏迷后无发热,静而不烦,喉有痰声,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濡缓。治法:化痰开窍。用药:涤痰汤加减送服苏合香丸。痰火上蒙:症见发热面赤,躁扰如狂,渐至昏迷,呼吸气粗,喉间痰鸣,痰黄粘稠,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痰开窍。用药:菖蒲郁金汤加减送服安宫牛黄丸。

    三、痰浊。痰浊上逆:症见苍白晦滞,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畏寒肢冷,浮肿尿少,大便不爽,嗜睡,渐转入昏迷,舌淡体胖,苔白腻,脉沉缓。治法:温补脾肾,泄浊开窍。用药:温脾汤加减。卒冒秽浊:症见卒然闷乱,腹部胀满,昏不知人,口噤妄言,面青肢冷,脉沉细微。治法:芳香辟秽,利气开窍。用药:芳香辟秽汤送服玉枢丹。

    脱证

    一、亡阴:症见神志昏迷,汗出,面红身热,唇舌干红,脉象虚数。治法:救阴敛阳。用药:生脉散加味。二、亡阳:症见神志昏迷,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二便自遗,唇舌淡润,或口唇表紫,脉微欲绝。治法:回阳救逆。用药:参附汤。, 百拇医药(陈老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