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治疗血管病变的效应规律——承制调平与系统效应
通络治疗;血管病变;效应规律;系统效应;承制调平;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通络治疗;血管病变;效应规律;系统效应;承制调平;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1中医药治疗的整合,2通络治疗“脉络—血管系统病”的整合,3结语,参考文献
【关键词】 通络治疗;血管病变;效应规律;系统效应;承制调平;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近年来通络治疗血管病变取得的显著进展及通络治疗代表方通心络的显著疗效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和广泛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发表的通心络基础与临床研究文章达800余篇,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众多研究显示出通心络对血管病变不同病理环节的良好治疗作用,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发表的通心络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文献研究结果表明,通心络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确切疗效[1,2]。面对大量通心络临床及实验数据,难以用线性思维作出解释,似乎海量数据后面隐有更深层次的效应规律,带着这一问题促使我们从传统中医文献中去寻觅探索,从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科学以及系统生物学等新兴学科中去感受启迪,似乎就蕴含在以整体、辩证、系统、恒动为突出特色的中医治疗思想的“承制调平”法则中并呈现出生命运动与疾病治疗的复杂系统特征性改变——系统效应。
1 中医药治疗的整合
调节效应——承制调平“承制调平”是中医学基于阴阳五行学说对生命运动内稳平衡机制与疾病治疗以及治疗效应的高度概括。“承制”本属运气学说内容,古代医家将之引入用于说明五脏功能系统生克制化的动态平衡机制,“调平”则突出权衡阴阳失调、邪正对比关系的治疗观点。承:是借用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概念论述人体存在的自稳态调控机制。古人认识到天地万物存在着相生相克和谐共存的自发调控机制,金元时期刘完素曰:“五行之平时,可以言承不可言制。”认为“承”是维持五脏功能动态平衡的生理性制约调控机制,明代王履进一步解释:“承,犹随也,有防之之义存焉……其不亢,则随之而已,故虽承而不见。”突出说明当生命某一系统功能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制约拮抗机制而不至亢而为害,是蕴含于生命运动过程中正常的自稳态调控机制。制:是针对机体内稳态调控机制被打破,亢盛为害,难以维持和谐共生的关系时所采取的有效治法,正如明代张介宾所谓“亢者,过极也,害者,害物也;制者,克胜之也。”通过积极的治疗干预,帮助机体恢复自稳平衡状态。五行学说中的“制”是阐释五脏功能系统的生克制化规律,从现代医学来讲体内蛋白质、糖、脂肪代谢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正负反馈自稳调节机制,当某一环节亢而为害时就会造成其他系统不足或平衡失调。调:《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中医学把邪、正矛盾及脏腑系统失调病变高度概括为阴、阳平衡失调所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91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