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123——读《脾胃论》有感
李东垣,名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生于金大定20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寿宗元年(公元1251年),幼学儒亦爱好医药,20多岁时因痛悼母病死于庸医,而发誓学医。当时,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李杲捐千金从学之,不数年,尽得其传。李东垣在师承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勤求古训,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另辟蹊径,立论创新,积一生之心血,成《脾胃论》之巨著,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其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受到了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重视,至今仍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对于脾胃的功能,东垣认为:①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本。人体一切生命活动和脏腑功能均依靠气血的供应,而脾胃乃“气血阴阳之根蒂”,产生气血之源泉。东垣在其脾胃学说观点中,十分重视人体之元气,谓:“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提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说明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生。②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气机升降运动虽然与各脏腑皆有关系,但脾胃为脏腑气机升降的轴心,它脏皆赖之以行其用。他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中云:“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也。……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脾气主升,为胃行其水谷精微及津液水湿之化,胃气主降,为脾行其受纳腐熟之功,胃气降则水谷下行而无停滞积聚之患。脾升胃降,共同完成腐熟水谷,化生气血和升清降浊,使人体气机生生不息。至于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腾等,也无不配合脾胃以完成其升降运动,脾胃升降正常则周身升降皆顺。
, 百拇医药
其次,关于脾胃病的发病原因,东垣指出有三:①饮食不节伤胃。在《脾胃论·饮食伤脾论》中论述道:“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满,兀兀欲吐而恶食,或为飧泄,或为肠辟,此胃伤脾亦伤明矣。”饮食不节伤胃有过饥、过饱、不按时进食所伤,有过冷、过热所伤,也有嗜食肥甘厚味或喜嗜酒热辛辣所伤。这些都影响胃的腐熟功能,进而导致胃失和降,影响脾的升清功能。②劳倦过度伤脾。李东垣在《脾胃胜衰论》中提出:“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正常的劳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必要的休息则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过劳和过逸均可伤及脾脏。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脾主四肢,劳力过度,形气俱伤,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劳神过度可暗耗心血,损伤脾气:房劳过度则损伤精气,伤肾及脾。而过度安逸则使脾运不健,以致气血生化不足。《素问·宣明五气篇》“久卧伤气”正是此理。③七情所伤脾胃:李东垣认为,“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五志七情过极都影响气机,妨碍脾胃的阴阳升降,导致气机失常,内伤脏腑。
, 百拇医药
再者,对于脾胃病的用药,东垣认为脾胃内伤,宜益气升清降浊。提倡因证设方,灵活权变,反对陈莝相因,拘泥古方。①善用甘湿:“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他所拟定的方剂,是以辛甘温升阳益胃药物为主剂,避开苦寒伤及脾胃之品,固护脾胃的生发之气。东垣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常用黄芪、人参、甘草三药补脾胃之元气,并强调这三味药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创制了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沉香温胃丸等。②喜用风药:东垣认为风药可以助阳,借风药轻扬上浮之性,引提脾胃清阳之气。他说:“脾胃虚,阳气不能生长,……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如补中益气汤中用升麻,柴胡,即取此意。风药可以胜湿,取风药辛香温燥,祛除湿邪。脾脏喜燥恶湿。如果脾气虚,运化失职,则水谷精微不化反生湿浊,湿邪内停,脾反为湿困,东垣主张“必用升阳风药即差”,如升阳益胃汤中用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即是此意。风药可以解郁:风药辛香宣散,可升发肝胆之气,以解肝木之郁。他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说:“本部本证脉中兼见弦脉,或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风药以泻之。”③用药量轻。东垣在遣方用药方面,组方药味多但用量小,如补中益气汤原方:黄芪五分,升麻二分,柴胡二分,白术三分,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身二分,橘皮二分。一次服完。全方总量仅一钱十四分,鲁斋许评价说,“东垣之医,医之王道也。”
综上所述,东垣身处时代,值医学界“新学肇新”之际,他接受了老师张元素“运气不济,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革新思想,所创的医学理论——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今天研究他的学术思想,除了更好的继承外,更重要的是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理论去发展和创新它。, http://www.100md.com(孙伟 陈继红 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
首先,对于脾胃的功能,东垣认为:①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本。人体一切生命活动和脏腑功能均依靠气血的供应,而脾胃乃“气血阴阳之根蒂”,产生气血之源泉。东垣在其脾胃学说观点中,十分重视人体之元气,谓:“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提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说明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生。②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气机升降运动虽然与各脏腑皆有关系,但脾胃为脏腑气机升降的轴心,它脏皆赖之以行其用。他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中云:“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也。……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脾气主升,为胃行其水谷精微及津液水湿之化,胃气主降,为脾行其受纳腐熟之功,胃气降则水谷下行而无停滞积聚之患。脾升胃降,共同完成腐熟水谷,化生气血和升清降浊,使人体气机生生不息。至于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腾等,也无不配合脾胃以完成其升降运动,脾胃升降正常则周身升降皆顺。
, 百拇医药
其次,关于脾胃病的发病原因,东垣指出有三:①饮食不节伤胃。在《脾胃论·饮食伤脾论》中论述道:“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满,兀兀欲吐而恶食,或为飧泄,或为肠辟,此胃伤脾亦伤明矣。”饮食不节伤胃有过饥、过饱、不按时进食所伤,有过冷、过热所伤,也有嗜食肥甘厚味或喜嗜酒热辛辣所伤。这些都影响胃的腐熟功能,进而导致胃失和降,影响脾的升清功能。②劳倦过度伤脾。李东垣在《脾胃胜衰论》中提出:“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正常的劳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必要的休息则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过劳和过逸均可伤及脾脏。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脾主四肢,劳力过度,形气俱伤,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劳神过度可暗耗心血,损伤脾气:房劳过度则损伤精气,伤肾及脾。而过度安逸则使脾运不健,以致气血生化不足。《素问·宣明五气篇》“久卧伤气”正是此理。③七情所伤脾胃:李东垣认为,“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五志七情过极都影响气机,妨碍脾胃的阴阳升降,导致气机失常,内伤脏腑。
, 百拇医药
再者,对于脾胃病的用药,东垣认为脾胃内伤,宜益气升清降浊。提倡因证设方,灵活权变,反对陈莝相因,拘泥古方。①善用甘湿:“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他所拟定的方剂,是以辛甘温升阳益胃药物为主剂,避开苦寒伤及脾胃之品,固护脾胃的生发之气。东垣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常用黄芪、人参、甘草三药补脾胃之元气,并强调这三味药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创制了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沉香温胃丸等。②喜用风药:东垣认为风药可以助阳,借风药轻扬上浮之性,引提脾胃清阳之气。他说:“脾胃虚,阳气不能生长,……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如补中益气汤中用升麻,柴胡,即取此意。风药可以胜湿,取风药辛香温燥,祛除湿邪。脾脏喜燥恶湿。如果脾气虚,运化失职,则水谷精微不化反生湿浊,湿邪内停,脾反为湿困,东垣主张“必用升阳风药即差”,如升阳益胃汤中用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即是此意。风药可以解郁:风药辛香宣散,可升发肝胆之气,以解肝木之郁。他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说:“本部本证脉中兼见弦脉,或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风药以泻之。”③用药量轻。东垣在遣方用药方面,组方药味多但用量小,如补中益气汤原方:黄芪五分,升麻二分,柴胡二分,白术三分,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身二分,橘皮二分。一次服完。全方总量仅一钱十四分,鲁斋许评价说,“东垣之医,医之王道也。”
综上所述,东垣身处时代,值医学界“新学肇新”之际,他接受了老师张元素“运气不济,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革新思想,所创的医学理论——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今天研究他的学术思想,除了更好的继承外,更重要的是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理论去发展和创新它。, http://www.100md.com(孙伟 陈继红 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