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疲乏预兆的理论基础
http://www.100md.com
《中医疾病预测学》
疲乏,是疾病的极常见且极重要的信号,疲乏分为三种性质,即:
1.生理性疲乏 包括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之后产生的乏力神倦现象,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休息即可好转。
2.病理性疲乏 此种疲乏是由于疾患,包括躯体性疾患和精神性疾患所致(后者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无论急性疾病或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皆易使人体精、气、神损伤过度而导致疲劳。
3.心理性疲乏 这是精神因素导致的疲乏,由于苦闷、恚愤、忧郁、焦虑,长期不能排解的心理冲突,导致心理失衡,是心理性疲劳的产生根源。只有当心理因素排除后,疲劳才能消失,所谓心病要用心药治,心理性疲劳是一种潜匿性的疲劳,常使工作精力下降而又无药可治,对生产力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应引起重视。
中医疲乏,指乏力困倦,肢体怠惰。《内经》称为"解痺"(《素问·平人气象论》)、"怠惰"(《灵枢·海论》)。疲乏的产生机制为化源不足,如气血不足,能量供给不够,或耗散太过,供不应求。与肝、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肝为疲罢之本,主调节血量供给全身器官,所谓:"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篇》)。肝血虚或肝气郁滞,则气血不能布达,人体失养,故不能运动而感疲劳,因此,疲乏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主藏精,为人体气化的动力。如脾为湿困或暑伤元气或久病伤体,以及热病耗伤气阴,皆可致脾肾先后二天受损而使精血失荣,疲乏内生。故疲乏虽为一个现象,实为内体脏腑病理的反映。疲乏对疾病的预报意义,还在于对疾病的反映较为及时,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以疲劳为先兆表现,因此疲劳的出现,实际上是对人体超负荷亮起的红灯,应引起高度重视。, http://www.100md.com
1.生理性疲乏 包括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之后产生的乏力神倦现象,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休息即可好转。
2.病理性疲乏 此种疲乏是由于疾患,包括躯体性疾患和精神性疾患所致(后者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无论急性疾病或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皆易使人体精、气、神损伤过度而导致疲劳。
3.心理性疲乏 这是精神因素导致的疲乏,由于苦闷、恚愤、忧郁、焦虑,长期不能排解的心理冲突,导致心理失衡,是心理性疲劳的产生根源。只有当心理因素排除后,疲劳才能消失,所谓心病要用心药治,心理性疲劳是一种潜匿性的疲劳,常使工作精力下降而又无药可治,对生产力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应引起重视。
中医疲乏,指乏力困倦,肢体怠惰。《内经》称为"解痺"(《素问·平人气象论》)、"怠惰"(《灵枢·海论》)。疲乏的产生机制为化源不足,如气血不足,能量供给不够,或耗散太过,供不应求。与肝、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肝为疲罢之本,主调节血量供给全身器官,所谓:"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篇》)。肝血虚或肝气郁滞,则气血不能布达,人体失养,故不能运动而感疲劳,因此,疲乏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主藏精,为人体气化的动力。如脾为湿困或暑伤元气或久病伤体,以及热病耗伤气阴,皆可致脾肾先后二天受损而使精血失荣,疲乏内生。故疲乏虽为一个现象,实为内体脏腑病理的反映。疲乏对疾病的预报意义,还在于对疾病的反映较为及时,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以疲劳为先兆表现,因此疲劳的出现,实际上是对人体超负荷亮起的红灯,应引起高度重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