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仁医王布和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哲里木镇的嘎查,如果向群众打听王布和,任何一个人都能讲出一大串关于他的故事;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当地的牧民也会指引你去找他,因为在他们心目中,王布和就是草原上的仁爱医神,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品德高尚,令人敬仰。
再苦也要学医
1960年,王布和出生于西哲里木嘎查的一个牧民家庭。他8岁那年,为了寻找丢失的羊群,他的父亲冒着风雪出去,结果受了严重的风寒。为了治病,王布和的母亲变卖了家里唯一的乳牛,但最终父亲还是离开了人世,母亲也因此一病不起。王布和曾一度以乞讨为生,这促使他发誓要成为一名医生。
13岁那年,王布和听说曾去西藏佛教圣地修炼医道、研究过印度医学的喇嘛布日古德少布在给邻居看病,于是追到邻居家要布日古德少布喇嘛收他为徒。喇嘛告诉他,学医是最苦的,但王布和坚决地说:“我就学医,再苦也要学。”
, 百拇医药 就这样,王布和成了布日古德少布喇嘛的徒弟。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学习不能公开进行,于是王布和每天晚上八九点钟赶十余里山路去学习,早上四五点钟再返回村里。凭着惊人的毅力,王布和跟着老师一学就是七八年。1985年,村里要设立卫生站,王布和报了名,然后被派到西哲里木镇卫生院学习了6个月,回村后,他便开始了“赤脚医生”的生涯。
福利院式的医院
刚开始,王布和诊所的全部家当只有一盘碾子、一头驴、一把药勺和一口锅。他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挑灯磨草药。后来,王布和承包了100亩土地,靠粮食和其他副业收入积攒了一笔钱。在盟旗民委、红十字会和民营企业家的赞助下,他先后盖起了3栋小楼作为住院部,诊所渐渐发展成一家设备较为完善的卫生所。
与其他卫生机构相比,这家卫生所没有划价部,治病流程就是开方、拿药、治疗。从医这么多年来,王布和从来没有和患者说过价格,对贫困的患者他分文不取;付得起药费的患者,他也从来不开口提药费的事儿,患者给多少收多少,因为他相信,只要有钱,他们是不会赖医药费的。
, http://www.100md.com
卫生所里有600多张床位,里面住满了病人和家属。为给他们减轻负担,王布和规定:新盖的药浴楼200多个床位每天收费5元钱,平房有300多个床位不收费;食堂的菜价不超过3元钱,小卖部的百货都必须是批发价。夏天,卫生所的住院人数太多了,一些人就住进了村里人的家庭旅馆。王布和跟村民规定,每床一天收费不能超过3元钱,村里人也都听他的。
在王布和接待的病人中,总有一些人特别困难,他们的医药费和吃住平均每人每天要花费30多元钱,这些王布和全部承担了。一些病人拿鸡蛋、玉米等来抵医药费,有的病情轻点的则在卫生所里帮忙,渐渐的,这里就成了一个特殊的乡村大家庭。
除了品德高尚,王布和的医术也十分了得。内蒙古奈曼旗人包七月因患类风湿性心脏病,连续五六年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为了给她看病,家里把马车、三轮车、口粮都卖了。后来,她慕名来到王布和的卫生所。王布和把她当自己的孩子对待,免费吃住,免费治病,还给她买新衣服,给她零花钱。经过一年多的针灸、药浴、口服药等综合治疗,包七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为了报答王布和,包七月留在卫生所,一边看病一边帮着诊所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http://www.100md.com
永远为草原百姓
王布和的爱心不仅给了患者,还洒向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上世纪80年代初,嘎查由于地址偏僻没有通电,王布和拿出1万多元为这里接上了电,结束了嘎查不通电的历史。嘎查有一名残疾人叫哈日巴拉,王布和帮扶他家16年,每年春耕时都会给他家送去种子、化肥等物资。2001年,哈日巴拉家的土房成了危房,王布和又拿出1万多元给他家盖了两间新房。从1996年开始,王布和每年向教育事业捐款2000元,逐年分配给全旗各中小学,如今已经有十几所学校受益。1998年,一场洪水冲毁了嘎查通往镇里的桥梁,导致附近十几个屯无法通行。王布和又筹资26万元修建了一座水泥桥,乡亲们都亲切地称这座桥为“布和桥”。
如今,王布和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的甚至来自于国外。北京、呼和浩特、盟和旗里的医院,包括蒙古国的医院都曾聘请王布和,但是他依旧留在嘎查,救死扶伤、扶贫济困。他还把他的儿子也留下来,并带了几个徒弟,王布和说,要让他们永远留在草原为百姓看病。, http://www.100md.com(魏赟)
再苦也要学医
1960年,王布和出生于西哲里木嘎查的一个牧民家庭。他8岁那年,为了寻找丢失的羊群,他的父亲冒着风雪出去,结果受了严重的风寒。为了治病,王布和的母亲变卖了家里唯一的乳牛,但最终父亲还是离开了人世,母亲也因此一病不起。王布和曾一度以乞讨为生,这促使他发誓要成为一名医生。
13岁那年,王布和听说曾去西藏佛教圣地修炼医道、研究过印度医学的喇嘛布日古德少布在给邻居看病,于是追到邻居家要布日古德少布喇嘛收他为徒。喇嘛告诉他,学医是最苦的,但王布和坚决地说:“我就学医,再苦也要学。”
, 百拇医药 就这样,王布和成了布日古德少布喇嘛的徒弟。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学习不能公开进行,于是王布和每天晚上八九点钟赶十余里山路去学习,早上四五点钟再返回村里。凭着惊人的毅力,王布和跟着老师一学就是七八年。1985年,村里要设立卫生站,王布和报了名,然后被派到西哲里木镇卫生院学习了6个月,回村后,他便开始了“赤脚医生”的生涯。
福利院式的医院
刚开始,王布和诊所的全部家当只有一盘碾子、一头驴、一把药勺和一口锅。他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挑灯磨草药。后来,王布和承包了100亩土地,靠粮食和其他副业收入积攒了一笔钱。在盟旗民委、红十字会和民营企业家的赞助下,他先后盖起了3栋小楼作为住院部,诊所渐渐发展成一家设备较为完善的卫生所。
与其他卫生机构相比,这家卫生所没有划价部,治病流程就是开方、拿药、治疗。从医这么多年来,王布和从来没有和患者说过价格,对贫困的患者他分文不取;付得起药费的患者,他也从来不开口提药费的事儿,患者给多少收多少,因为他相信,只要有钱,他们是不会赖医药费的。
, http://www.100md.com
卫生所里有600多张床位,里面住满了病人和家属。为给他们减轻负担,王布和规定:新盖的药浴楼200多个床位每天收费5元钱,平房有300多个床位不收费;食堂的菜价不超过3元钱,小卖部的百货都必须是批发价。夏天,卫生所的住院人数太多了,一些人就住进了村里人的家庭旅馆。王布和跟村民规定,每床一天收费不能超过3元钱,村里人也都听他的。
在王布和接待的病人中,总有一些人特别困难,他们的医药费和吃住平均每人每天要花费30多元钱,这些王布和全部承担了。一些病人拿鸡蛋、玉米等来抵医药费,有的病情轻点的则在卫生所里帮忙,渐渐的,这里就成了一个特殊的乡村大家庭。
除了品德高尚,王布和的医术也十分了得。内蒙古奈曼旗人包七月因患类风湿性心脏病,连续五六年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为了给她看病,家里把马车、三轮车、口粮都卖了。后来,她慕名来到王布和的卫生所。王布和把她当自己的孩子对待,免费吃住,免费治病,还给她买新衣服,给她零花钱。经过一年多的针灸、药浴、口服药等综合治疗,包七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为了报答王布和,包七月留在卫生所,一边看病一边帮着诊所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http://www.100md.com
永远为草原百姓
王布和的爱心不仅给了患者,还洒向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上世纪80年代初,嘎查由于地址偏僻没有通电,王布和拿出1万多元为这里接上了电,结束了嘎查不通电的历史。嘎查有一名残疾人叫哈日巴拉,王布和帮扶他家16年,每年春耕时都会给他家送去种子、化肥等物资。2001年,哈日巴拉家的土房成了危房,王布和又拿出1万多元给他家盖了两间新房。从1996年开始,王布和每年向教育事业捐款2000元,逐年分配给全旗各中小学,如今已经有十几所学校受益。1998年,一场洪水冲毁了嘎查通往镇里的桥梁,导致附近十几个屯无法通行。王布和又筹资26万元修建了一座水泥桥,乡亲们都亲切地称这座桥为“布和桥”。
如今,王布和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的甚至来自于国外。北京、呼和浩特、盟和旗里的医院,包括蒙古国的医院都曾聘请王布和,但是他依旧留在嘎查,救死扶伤、扶贫济困。他还把他的儿子也留下来,并带了几个徒弟,王布和说,要让他们永远留在草原为百姓看病。, http://www.100md.com(魏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