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分析化学》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29953
橙色红曲菌As3.4384及其诱变体发酵产物中的桔霉素和色素的高效液相色谱研究
http://www.100md.com 《分析化学》医学期刊 2007年第4期
橙色红曲菌,诱变菌株,桔霉素,色素,大米,高效液相色谱,,橙色红曲菌,诱变菌株,桔霉素,色素,大米,高效液相色谱,1引言,2实验部分,3结果与讨论,References
     摘要 对橙色红曲菌As3.4384及其诱变菌株大米固态发酵物中桔霉素和色素的HPLC分离进行了优化,采用Symmetry C18(250 mm×4.6 mm i.d., 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磷酸调pH 3.0,77∶23, V/V),分别采用紫外检测器(UV=254 nm)、荧光检测器(λex=331 nm, λem=500 nm)及两者串联对桔霉素和色素进行了监测。通过ESIMS对色素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经橙色红曲菌As3.4384及其诱变菌株于30℃发酵14 d后的大米、糯米、小黄米、燕麦米和红米中桔霉素含量。结果表明: ESIMS鉴定的两种色素分别为红曲菌素和红曲黄素,橙色红曲菌As3.4384发酵后的大米、糯米、小黄米、燕麦米和红米中桔霉素含量分别为151.4、100.5、5.06、80.5和150.5 mg/kg,而诱变菌株发酵后的大米、糯米、小黄米、燕麦米和红米中桔霉素含量分别为0.218、3.86、 0.223、2.45和4.05 mg/kg。

    关键词 橙色红曲菌,诱变菌株,桔霉素,色素,大米,高效液相色谱

     1 引言

    红曲菌(Monascus spp,也称红曲霉)及其发酵产品在酿酒和食品等行业的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红曲菌能在适宜的环境中产生色素和多种风味物质(如醇、酯、酸等),赋于食品、饮料等鲜艳的色泽及特殊风味。作为天然色素,红曲色素因其较好的稳定性、着色性,尤其对蛋白质的着色极好,故有望替代亚硝酸盐用于肉制品的着色,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用红曲菌发酵大米称为红曲。从红曲中提取的红曲色素主要是一些红色和黄色组分[1,2],它们不但可以用作食品的着色剂,而且在医药、日用化工等方面也有广泛的用途。近年来,天然色素成为发展趋势,因此,对红曲色素研究日益得到重视。目前,已经确定的红曲色素有:红曲素、黄红曲素、红斑红曲素、红曲玉红素、红斑红曲胺及红曲玉红胺等,是我国食品法规允许使用的色素。分离红曲中色素的方法有薄层层析法[3]、高效液相色谱法[4]和毛细管电泳法[5]等。由于红曲色素中存在桔霉素(citrinin),所以,红曲色素在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其应用也受到限制。桔霉素问题已引起红曲菌研究者和生产者的极大关注。目前,检测桔霉素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6,7]、薄层层析法[8]和高效液相色谱[9~11]等。橙色红曲菌(Monascus aurantiaaeus)是我国李钟庆先生首先发现的一株红曲菌新种[12],有关其固态发酵产桔霉素及色素的研究目前报道较少。本实验以橙色红曲菌及其诱变菌株为发酵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0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