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中医主体在知识动力学中的地位——三论中医院为何不姓“中”
2002年4月间,笔者在《中国中医药报》连续发表一论、二论“从收费标准看一些中医院为何不姓中”的讨论,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实际上,中医院姓不姓“中”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近世纪面临的与现代文化的认同问题。中医药学是集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一体的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一样,是遵循知识动力学的发展规律演变的。而知识的演变,价值判断往往是决定因素。(一)科学知识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长期积累且不断演变形成的,是传统的认识主体(人类)所理解的历史,或者说是不断被理解的历史。理解要求于理解的主体是“注意力”。而主体在理解过程中,必须将注意力不断重新加以配置。这配置取决于知识对主体的价值,因为主体会受到政治的、文化的、技术的,特别是经济方面格局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即注意力,是知识演变的动力。
知识演变动力有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知识的秩序,或称“物的秩序”。中医药学知识的秩序,是以阴阳五行哲学思维指导经络脉象学说的人体认识论,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指导下形成的病因病机学说,四诊八纲辨证诊断理论及针灸、整骨、推拿治疗技能,以及其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以自然矿、植、动物为主的方药疗法。简而言之,是与西医药有所区别的中国传统医学体系。这就是呈现给主体意识的中医药知识,此知识有相对稳定的关系及其静态变化的概念结构。
知识演变的第二维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4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