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是经营成功的标准
对国内大部分医药企业而言,目前最要紧的工作是在提升企业内部运营水平的同时谋求稳步做大,先成为区域龙头,再影响全国,而不是急于上市。
随着我国医药流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微利化成为医药经销行业的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经销手段的拓展令人眼花缭乱,但无论医药行业如何演变,利润始终是医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如果对我国的医药行业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借助资本的力量做大做强或直接获利已是不少企业跳出医药经销市场赚钱的重要手段。如2007年农历春节后,已先后有贵州同济堂药业、江苏先声药业在美国上市,武夷药业在香港上市;据悉,另外还有部分医药企业在上市辅导中。可以预计的是,国内药企上市成功后肯定会把募集来的资金用于企业的进一步扩大,相信资本力量将在中国医药流通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贵州同济堂药业、江苏先声药业、武夷药业仅是个案,那么联合美华巨资入股广州医药、联想重组石药、康美计划投资8亿元豪赌中药物流等,则无一不是资本力量与医药产业结合的典型。更值得关注的是,自从2004年中国对外资开放医药分销领域后,国外资本也纷纷进入国内医药流通领域,并有从销售终端向药品批发的流通渠道、品牌药的研发等环节深入的趋势,如拜耳收购东盛品牌药业务及相关资产。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医药市场的竞争从花哨的形式回归到药品品牌建设、销售渠道扩张、物流网络的建设等上来,我国医药流通业必将和资本有更多的亲密接触。不过,考虑到我国企业对理性思维习惯的缺乏,医药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加速靠拢可能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影响:国内药企可能会出现为了上市而上市的盲动行为,而且存在为圈钱而上市的嫌疑。对国内大部分医药企业而言,目前最要紧的工作是在提升企业内部运营水平的同时谋求稳步做大,先成为区域龙头,再影响全国,而不是急于上市。以国内年销售10亿人民币规模的医药流通企业而言,企业全年平均净利润水平应该在500万~1000万人民币左右;如果该企业集团制药部分的利润率较高,则企业全年的净利水平也应该在2000万人民币上下。可是我国就有这样的企业,其在海外上市的宣传手册中介绍本企业在2006年的净利润达到2000万美元。笔者只能叹息,就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这样的宣传无异于自杀。
应该讲,资金是任何一家规模企业进一步做大的燃料,而药企上市确实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我国药企在海外上市的融资规模至少能接近10亿人民币,如何用好这笔资金,应该有个成熟的规划。我国不少医药企业,年销售额仅十多亿甚至数亿民币,还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销售与物流网络,在国内医药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也缺乏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独家产品,却也争着上市。我们可以预见,这样的企业就算上市成功,也会因为缺乏后续发展目标而表现不佳,不但会让海外投资者失望,也会影响国内其他企业将来赴海外上市效用的评价。
在此,笔者只能发出呼吁:国内药企不能将上市作为衡量企业经营成功的标准,尤其要对海外上市保持谨慎。, 百拇医药(张凌辉)
随着我国医药流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微利化成为医药经销行业的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经销手段的拓展令人眼花缭乱,但无论医药行业如何演变,利润始终是医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如果对我国的医药行业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借助资本的力量做大做强或直接获利已是不少企业跳出医药经销市场赚钱的重要手段。如2007年农历春节后,已先后有贵州同济堂药业、江苏先声药业在美国上市,武夷药业在香港上市;据悉,另外还有部分医药企业在上市辅导中。可以预计的是,国内药企上市成功后肯定会把募集来的资金用于企业的进一步扩大,相信资本力量将在中国医药流通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贵州同济堂药业、江苏先声药业、武夷药业仅是个案,那么联合美华巨资入股广州医药、联想重组石药、康美计划投资8亿元豪赌中药物流等,则无一不是资本力量与医药产业结合的典型。更值得关注的是,自从2004年中国对外资开放医药分销领域后,国外资本也纷纷进入国内医药流通领域,并有从销售终端向药品批发的流通渠道、品牌药的研发等环节深入的趋势,如拜耳收购东盛品牌药业务及相关资产。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医药市场的竞争从花哨的形式回归到药品品牌建设、销售渠道扩张、物流网络的建设等上来,我国医药流通业必将和资本有更多的亲密接触。不过,考虑到我国企业对理性思维习惯的缺乏,医药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加速靠拢可能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影响:国内药企可能会出现为了上市而上市的盲动行为,而且存在为圈钱而上市的嫌疑。对国内大部分医药企业而言,目前最要紧的工作是在提升企业内部运营水平的同时谋求稳步做大,先成为区域龙头,再影响全国,而不是急于上市。以国内年销售10亿人民币规模的医药流通企业而言,企业全年平均净利润水平应该在500万~1000万人民币左右;如果该企业集团制药部分的利润率较高,则企业全年的净利水平也应该在2000万人民币上下。可是我国就有这样的企业,其在海外上市的宣传手册中介绍本企业在2006年的净利润达到2000万美元。笔者只能叹息,就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这样的宣传无异于自杀。
应该讲,资金是任何一家规模企业进一步做大的燃料,而药企上市确实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我国药企在海外上市的融资规模至少能接近10亿人民币,如何用好这笔资金,应该有个成熟的规划。我国不少医药企业,年销售额仅十多亿甚至数亿民币,还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销售与物流网络,在国内医药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也缺乏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独家产品,却也争着上市。我们可以预见,这样的企业就算上市成功,也会因为缺乏后续发展目标而表现不佳,不但会让海外投资者失望,也会影响国内其他企业将来赴海外上市效用的评价。
在此,笔者只能发出呼吁:国内药企不能将上市作为衡量企业经营成功的标准,尤其要对海外上市保持谨慎。, 百拇医药(张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