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
编号:11450963
中西医结合须重视发展中医理论——读《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有感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32期
     近读冯世纶教授主编的《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收获甚丰。本书再现了胡希恕教授毕生的临床实践与教学、研究仲景学说的实况,阐明了《伤寒杂病论》具有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胡师讲授《伤寒杂病论》不用脏腑释六经,同时通过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的研究,并参阅中外中医文献,提出了《伤寒杂病论》六经非《内经》脏腑经络概念,而是来自于八纲的独特概念。细读此书,笔者不仅理解了《伤寒杂病论》之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六经辨证的实质以及“方证相应”之思想内涵,提高了临床疗效,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胡老研究伤寒“西为中用”的治学精神,可谓中西医结合的典范。

    辨证论治的实质和科学内涵,从未有人说清楚,搞经方研究的胡希恕也一直困惑,直到他读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前苏联高等院校所用的《病理生理学》,深受巴甫洛夫神经反射学说的影响,才有所体悟。

    近代学者发现了不少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但是,仅仅以为消灭了病原体就可以治愈人体的疾病是不够全面的。按巴甫洛夫神经论的观点,一切病原体,都是一个特异的刺激物,这种特异刺激物侵入人体,通过反射通路,使机体某些机能趋向于活动,所有整个疾病的过程,可以认为是机体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首先发生作用的是感受器,即神经末稍感受器,这种感受器分布在不同的脏器和不同的系统中。如果机体的感受器对侵入的病原体不予接受,则根本不会发病,如已感受了而发生了病变,则机体仍会按照复杂的反射规律进行。如此说来,凡侵入人体的东西,但知其为生物的一种特异刺激物,即可认定其为病原,虽未冠以科学上恰当的病原体名称,于治疗和预防上,亦不至大误。
, http://www.100md.com
    胡希恕先生认为:中医的致病原因,不外乎六气七情。中医治病有其特殊规律,用适应症状的药物治疗疾病的传统特殊方法,是我们历代祖辈于长期的疾病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医治病之所以重在辨证,是与其发展历史分不开的。远在数千年的古代,只能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收集患病人体的症状反应,探索治病的方法。胡老结合临床实践,认为《伤寒杂病论》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将症状定义为:“人若有了病,就常有自觉和他觉的一些异于健康时的现象反应出来,对于这样异于健康时的现象,即称之为症状,例如头痛、腹痛、眩晕、呕吐、发热、恶寒、脉浮、脉数、舌苔白、舌苔黄……”即症状包括了患者自身感到的异常及医者所察觉到的异常。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中医理论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在古代,中医对急性传染病虽不知是细菌还是病毒,但根据症状反应进行辨证论治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胡老受巴甫洛夫学说的影响,结合临床实践,把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高度概括为:“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这一观点的提出,首先阐明了《伤寒杂病论》六经理论来源于疾病反应出的症状,其实质为症状反应的六经,使临床上容易把握应用,不仅为学习仲景学说开拓了眼界,同时也发展了经方的治疗经验,为中医学术书写了重重的一笔。

    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做出了不少成绩,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我们希望它更科学化,为人类健康服务。中西医结合,必须重视发展中医理论。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才能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思路在于发挥中西医学术思想。, 百拇医药(杨丽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级对外交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