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医中药快讯
编号:11450896
北京市出台的《中药调剂规程》中中药煎药方法值得商榷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734期
     现行的煎药方法,看起来很合乎药性,如根据药物的不同基质,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次序。但用这些方法煎药,不但很麻烦,难于操作,而且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先煎药

    北京市《中药调剂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定的先煎药就那么十几种,实际上,除规定的先煎药外,还有众多的药,都应像先煎药那样,需要较长时间的煎熬才能煎出药物成分,如龟板、鳖甲、海石、蛤壳、鹿角、水牛角、穿山甲、半夏、附子、川草乌等和一些根茎类及质地坚硬的药物,皆应久煎。

    后下药

    《规程》规定的后下药只有薄荷、苏叶、藿香、佩兰、蔻仁、砂仁、香薷等几种含芳香挥发性药物,实际上凡含有易于挥发成分及久煎易遭破坏成分的药物还有很多种,如含挥发性成分的有荆芥、芥穗、银花、连翘、柴胡、当归、木香、檀香、降香、丁香、大小茴香、草果、肉蔻、草蔻、白蔻、砂仁、生姜、干姜、良姜、青蒿、细辛、桂枝、肉桂、艾叶、荜菝、陈皮、苍术、莪术、茵陈、鱼腥草、野菊花、羌独活、鹅不食草、辛夷、大麻、白及等;含不稳定化学成分的有桃仁、杏仁、枇杷叶、徐长卿、草决明、丹皮、百合、麻黄、大黄、泻叶、钩藤等。这么多不易久煎的药物,在常见病的处方中几乎都能用上几种,如按规定只提出那么几种先煎或后下的药,处方疗效会受到影响。
, 百拇医药
    在煎药的过程中,如按《规程》中说:“先煎药先煎15~20分钟,再入群药”。这样先煎药熬到时,其水量难于掌握,群药入沸汤,群药的动植物蛋白会被迅速凝固,而影响药效。还有群药的吸收水分量是个未知数,药未浸透水分极易干糊,整剂药会损失。若一个处方中既有先煎药,又有后下药,或者再有单煎、烊化药,就更复杂难于执行了。一般习惯熬完头料先服下,再熬二料再服,那么头料有后下药,而二料后下药已挥发若无。可以想到头料有后下药,而二料已无后下药的效用,这就失去了处方的君臣佐使的意义。

    包煎药 《规程》中提出“含黏性成分的粉末药物,加热与水呈糊状,粘糊锅底和影响过滤。另外带绒毛的药物容易刺激咽喉,因此都需要用纱布袋装好扎紧,置于其他药物内一起煎煮。”包煎的药物有旋覆花、车前子、葶苈子、六一散、益元散、黛蛤散、海金沙、青黛、马勃、生蒲黄等。包煎,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笔者曾试验,用纱布包六一散,熬完头料药布袋是空的,药从纱布空隙中都跑出去了,布包又有何用?葶苈子所含的黏液质只附在籽粒表面,其水溶液是清的,根本就不粘锅。青黛、马勃、生蒲黄和海金沙入水暂时飘浮,但浸上几十分钟与群药搅拌即可均匀,无包煎必要。只有车前子含胶质易沉锅底而粘锅,必须用纱布包煎,但装满袋的1/3量即可;也不能用致密的白布包煎,因车前子加水后籽粒而难于煎出药物成分,加上所含黏性物质,水液难于进出籽粒不能煎出药物成分。蝉蜕质轻,沸后易溢于锅盖、锅沿,影响煎出量,应用纱布包煎。
, 百拇医药
    饮片的规格

    川芎、苦参、木香、鸡血藤等药材,其片又厚又大,水泡半小时中心仍呈干状。子仁类药,调剂时应捣碎,但患者从很多医院取回的药,打开药袋一看,杏仁、桃仁、枣仁、法半夏全是整的,当然这是个图省事的违规问题。那么熬药方法过于繁琐,难于如法煎熬,也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

    其他问题

    一般处方约有十几味药,其中有已知先煎后下药,也有未知者,还有像当归、柴胡、银花等药,既有易挥发物质,久煎会失效;又有不易挥发性物质,久煎有效成分才能溶解于水,很难用先煎后下的方法煎出应有的成分。石膏按惯例是先煎药,但北京某大医院研究石膏的溶出量时,发现水温在70℃时溶出量最多。习惯认为茯苓熬的时间长才能熬透,但茯苓属菌类,不应久煎。鹿角霜是由鹿角经过几十个小时熬出“胶”后的残渣,已为完全的水不溶物,再入煎剂,还能熬出什么?所以应制为细末吞服效果更好。另外还有个水溶量的溶解度问题,如黄连中的黄连素在1/500的水量才能溶解。以上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http://www.100md.com(田惠中 北京市丰台兴隆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