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63826
信息化亟待上升到医疗层面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25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5.25
信息化亟待上升到医疗层面

     信息系统不仅能协助医生的工作,而且能给医院带来看得见的效益(赵为民 摄)

    医院信息化一般都建设到经济层面,而从降低成本、提高信息化效果的医疗层面来说,目前还比较少。

    一家医院的信息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该院管理水平的体现,一家管理不规范的医院是无法期望其信息系统会规范的,再加上信息化管理本身的不规范,就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医院信息化一般都建设到经济层面,而从降低成本、提高信息化效果的医疗层面来说,目前还比较少。

    “我们是医院里的边缘人,医院重视的是医生,而不是我们。”不久前,西南某大医院信息中心的技术主管刘劲离开医院、另谋他职时,对接手其工作的杨力说道。

    杨力很理解刘劲的抱怨:以刘劲的才能,如果跳槽到项目公司去做项目主管,收入方面会比在医院增加很多;而作为医院的项目主管,几年来收入不见涨,还得不到医院的重视,“在项目实施的时候,院方对信息中心的呼声会比较重视,而到了系统维护阶段,信息中心的话就没有人听了”。
, 百拇医药
    说起这家医院的信息中心,其实此前真正的工作人员只有刘劲一人,杨力则是该医院药剂科的一名药师,平时医院管理层将信息中心大部分日常工作分派给了杨力这样的科室人员。

    医院信息化带来变化

    8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杨力来到这家医院时,作为医院里为数不多的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工作人员,他几乎全程参与了医院进行中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论时间,杨力所在医院进行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在西南地区来说算是比较早的了。那时候,医疗界普遍对医院IT系统很感兴趣,但真正实施的并不多。

    1998年,医院投入了将近100万元,分两年建立了基于DOS环境下的收费和药房信息系统。

    2001年,医院又将原来的系统移植到windows系统下,重新开发了一套软件,现在基本处于维护阶段。几年来,系统逐步扩展到了药库管理、后勤物资和财务管理等方面,一步步慢慢完善。
, 百拇医药
    系统一上马,就给医院带来了比较明显的好处。比如药房系统,不仅减少了收费处的人员,而且改变了流程。原来是手工报表,容易出现漏账,很多数据不清楚甚至没有。就拿药房库存数目来说,此前根本就无法统计。假设原来药房有1000个品种的药,但每个药品的数量都是没有即时统计数据的,要靠药房主任每个月盘点一次,然后得出有多少库存。

    在药剂科工作的杨力很清楚,人工记录库存的人为因素太大,存在的漏洞比较多。譬如就有这样的可能,因为药品价格在不断波动,一瓶药,可以卖2元,也可以卖2.5元,卖3元,甚至可以自己偷偷地拿1瓶,然后把价格转嫁到病人头上。“信息系统正式开始运行后,相关价格透明化了,不会再发生这样的问题。病人的住院和费用信息也比较规范,做到了把管理的正规化体现在信息系统上。”

    经济层面的信息化

    事实上,全国三甲医院不超过1000家,档次各不相同,一年收入十几个亿甚至更高的三甲医院也存在。杨力所在医院在其中属于中等水平,医院目前有500多名员工。
, http://www.100md.com
    与其他企业的IT系统不同,医院一旦立项,就很难下马。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是从自身的效益角度出发,IT公司需要追加预算的话,企业就会衡量投入和要达到的目标是否对等,而医院的IT系统投入目标是必须要达到的,因为只有达到了目标才能够获得医保定点医院的资格。

    医院信息化的推动力来自医保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要求。卫生局会要求医院提供统计报表、病种分析、病人满意度,还有一些费用成本和药品消耗的分析,医保机构会要求费用清单、治疗过程、治疗效果的统计资料。这些外部的要求是出于管理层面的需要,所以医院信息化一般都建设到基本满足经济层面的需要,而从降低成本、提高信息化效果的医疗层面来说,基本上还没有医院的信息系统能实现这些效益。

    把信息变成知识

    “工厂的项目实施是从主业开始推动的,而医院的项目实施是从副业开始推动的。我们对投入不满意,医生对我们的工作也是不满意的。”提到医院信息中心的地位,目前兼职该中心主管的杨力的回答显得有些无奈。
, http://www.100md.com
    医生需要的是医疗信息、病人病例检索等信息服务。信息中心虽然已经完成了病案系统和病人费用系统的数据整理,但针对基层员工的信息需求还远远没有达到。

    “在工厂工作的工人不会去查询前几年某一个零件的加工量,而对于医生来说就不同了,医生需要从这些信息之中提取知识。比如自己一共做过多少例阑尾炎的手术,有多少例出现了并发症,又有多少例使用了青霉素,这些信息对于医生来说是很有用的。”杨力举例说。

    从信息变成知识是一个数据挖掘、数据处理的过程。目前,几乎所有的医院,包括IT系统做得比较好的医院在这方面也是相当欠缺的。而且,由于病历是转换成数据存储在电脑里,主要目的是形成病例报表,上交给上级主管部门,而不是提供给最需要信息的医生。

    信息服务是个性化的服务,甲医生可能需要这方面的信息,乙医生可能需要那方面的信息。而信息系统是分部门实施的,医保中心要求提供的数据和卫生局要求提供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医生自己要求的数据也是不固定的,有些数据项在医保数据里,有些在病案数据里,有些在传染病信息数据库里,到最后,医生也不知道他所需要的数据在哪里了。

    另外,医生即便熟悉计算机操作,因为存在数据保密和信息泄漏的问题,所以无权自行查询相关信息。“如何把信息向医生和相关部门开放,来提取知识,还需要一个明确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杨力认为。

    杨力还认为,现在很多医院对信息化建设还不重视。这种不重视,除了观念上缺乏对信息化的了解,还因为信息系统不能给医院带来能看得见的效益。医生和信息中心之间,也得不到很好的沟通,医生不能从IT系统得到他想要的信息。“或许,加快基于医疗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尽快让IT系统发挥看得见的作用能为改变这样的现状提供解决之道。”, http://www.100md.com(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