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63673
民企长不大,系“原罪”之过?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28日 《医药经济报》 2007.05.28
民企长不大,
系“原罪”之过?
民企长不大,
系“原罪”之过?

    (图片来源:经济参考报)

    5月9日,达能集团正式启动相关程序应对未经合法授权的娃哈哈非合资企业。此前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下图)就已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娃哈哈违反了1996年双方签署的合资协议而在非合资企业生产及销售的产品上使用了娃哈哈商标,达能已准备好必要时对其采取法律行动。面对大股东的发难,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上图)胜算有多少?

    【背景】

    在近年来的中国医药业界,竞争重点主要在两大领域展开:其一是随着医改、“新农合”的演进,会诞生大量的成长机会,很多传统领域将在这种变革中加速甚至是急剧洗牌,利益将在新的交易平台上被重新分配;其二,围绕垄断性资源这个中心,将发生一系列资本重组活动,拥有这些资源的政府将把大量的垄断机会进行市场化出售,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外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博弈技巧便显得非常重要。

    近段时间,娃哈哈与达能之间的非典型商战引起了企业界和民众的集体关注,争论不断。大部分人认为,达能系“帝国主义侵略”,其控股娃哈哈“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应该“保护中国的民族品牌”;也有媒体认为,达能与宗庆后之间的合同就应是游戏规则,宗庆后擎起的“民族品牌”不过是“一件趁手且屡试不爽的武器”。延伸至医药行业,正在商谈外资与健康元合作事宜的朱保国就表示:“娃哈哈事件让我心有余悸,保证51%的控股权是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底限。”
, 百拇医药
    这是中国的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的一场角力,只不过外资遵守的是游戏规则,即达能与娃哈哈签订的合同。达能作为控股方拥有对公司的话语权,而宗庆后将娃哈哈商标运用到其他非合资公司,造成娃哈哈合资公司与非合资公司之间竞争,则是运用了“民族品牌”保护的潜规则。

    潜规则,似乎成了中国民营企业无法逃避的“原罪”。

    不同的起点

    谈及民营资本与跨国资本的博弈,必须要承认:两者有着不同的背景。

    首先,中国的民营医药资本起步晚,势力弱小,而跨国药企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资本力量,很长一段时间对中国医药产业是居高临下的。在资本和技术稀缺的发展初期,外资的进入给中国带来了积极的市场溢出效应。竞争是最好的外资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民营资本则通过学习、模仿、提高和创新过程,达到消化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并进而实现自主发展壮大的目标。
, 百拇医药
    支持外资的官员和学者认为,FDI(外资直接投资)会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但问题在于有一个先决条件是,接受外资的国家是否有一个充分竞争和良好的制度环境。

    其次,在中国医药行业市场起步的初期,流行一句口号:以市场换技术,因此对于拥有众多优秀产品的跨国药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了包括税收在内的诸多政策优惠,而萌芽于民间的民营资本力量则在成长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实际上,多年的实践表明:市场换不来技术。技术是企业盈利、企业竞争的手段。一家跨国药企只有在它认为要丢失市场份额的时候才会去引进新的替代药品,如果它能稳占市场,为什么要引进新的?

    再次,游戏规则并不被重视。2007年初的两会正式通过了“两税合并法案”,实际上,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优势并非仅因为低税率,还在于较低的土地价格和其他因素。而税收的优惠和身为合资企业的诸多优势,也是多年来大批国内医药资本之所以乐于与跨国资本合作的重要原因,而彼时,合资合同中的诸多规定是不受重视的。
, 百拇医药
    例如,达能与娃哈哈的合资,达能是大股东,娃哈哈以商标权作价是有据可查的;按照公司运作游戏规则,大股东是强势产权,所有公司资产是属于法人的财产,而不再属于其他个人。但是宗庆后的理解显然不是如此。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医药行业中也并不鲜见。

    制度的非正式性

    中国的医药行业处在一个磨擦转型的时代,相关的行业制度和法则在建设和完善之中,矛盾开始频发,冒险者往往需要穿越现行的某些法规而行走于一种非正式性的制度之中,即潜规则。达能与娃哈哈的合同是游戏规则,但宗庆后运用的则是国家商标局就对商标转让造成国内著名商标消失的保护规则。

    潜规则一:创业掌门人要求合理的收益保证。在业内人士看来,宗庆后在将娃哈哈民营化的棋局中曾经一帆风顺,集团公司将是其最后一个收归麾下的资产,而达能只不过是他完成民营化的一颗棋子。宗庆后是娃哈哈的历史功臣,合理的收益保证也是理所当然,但达能控股强制性制度变迁将最终导致其利益的难以实现。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颗棋子却搅乱了他的整个布局。
, 百拇医药
    潜规则二:任何权力都是实现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如果民营资本在与跨国资本的对决中处于明显的弱势,那么自然会寻求一些其他的诉求或手段。表现在中外合资医药企业中,如何合理分配权益往往成为纷争的源头。围绕合资药企的控制权、管理权,中方如果处于弱势,往往会要求最大的利益分配和拒绝再注资本,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医药合资企业掀起外资方独资潮的主要原因。

    潜规则三:公众印象影响商业逻辑。尤其是在医药行业中,往往一个负面的消息会引发强烈的连锁反应,甚至会影响此后该企业或者该药品的一系列运作。例如龙胆泻肝丸中的关木通与木通之误,就使得一个百年古方在市场中从此消声匿迹。此外,“民族情结”、“产业安全”是极易被触动的神经,近年来被频频使用,一旦遭遇,企业将面临纯商业之外的众多挑战。

    失败基因论

    当下十分盛行一种叫做“中国民企的失败基因论”的观点,其核心是:中国民营资本的发展与崛起处于中国过去30年这样一个独特的中国式商业环境和资本环境,造成很多商业行为都是在一种灰色的中间地带运行;中国的民营企业生命力顽强,却普遍长不大,其既是潜规则的受害者,也是潜规则的积极推行者,故而“原罪”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界的一个正宗拷问。
, http://www.100md.com
    由是观之,不仅仅是民企,“原罪”就是医药企业家头上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剑未坠下或许还是强人式崛起传奇的精彩配饰,剑若坠下就是其身陷囹圄的断头利刃。对原罪的清算、否认或道德性批判都显得苍白和乏力,重点在于这样的原罪是否就是中国医药企业家的失败缘由?或者这只是为许多看似偶然的中国医药企业家落马事件寻找一个共同的理由?

    最初,医药企业家充当企业的掌舵手、改革能人等形象,是一群勇于打破旧体制、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一度,他们甚至还被视为共同富裕的带头人,是“国家的新英雄”,对企业家的称颂是成为主流的声音。

    接着,随着医药产业的进展和变化,他们开始寻求个人利益的保证和实现,或者是MBO之类体制内的突破,又或者将自己的企业投入资本运作再融资。但是在一个制度渐变的转型国家,任何商业上的突破和创新都意味着与现行法制的冲突,因此便存在着无数的“灰色地带”,几乎所有的企业家在创业的原始积累阶段有过种种的灰色行为。特别是由于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人们也同时开始质疑财富聚集的正当性。很显然,对原罪的质疑,既是部分事实,也是贫富差距拉大后的公众心理失衡的反弹。, http://www.100md.com(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