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住高端不放松
奥运营销本质上是品牌升级的一种努力。大品牌要强化其与“奥运”并驾齐驱的气魄,小品牌则以更接近这一黄金招牌为荣。奥运营销的前提是资源互换,需要与奥运品牌相符的支持能力。那些一味打着奥运旗号进行自我推销的企业,显然更接近投机,而不能列入奥运营销范畴之内。如何坚守奥运营销的高端属性,避免那些趁机捞一把走人的“游商走贩”吓跑真正的主顾?开赛在即,研究这个问题比探讨授权赞助商如何更高、更快地赢得利润更加重要。
奥运营销是最昂贵的市场营销。举个例子,将所有的TOP赞助商拿来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对体育比赛的赞助几乎都是连续的。可口可乐从1907年赞助美国棒球队开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1928年赞助奥运会以来,1930年赞助第一届世界杯,可口可乐从未停止过赞助这些活动。可口可乐的赞助预算在营销预算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尤其是1996年,赞助费高达6.5亿美元,约占当年营销预算13亿美元的一半和销售额185亿美元的3.5%。“我们会赞助2008年奥运会,我们还会继续赞助下去,100年也不变。”可口可乐公司态度坚定地表示。在这样的投入面前,尽管我们仍可以善意地提出“中小企业奥运营销”的话题,但大家心里明白,内地的中小企业没一家一年能拿出几亿元来赞助重大赛事。他们没有可能成为授权赞助商或合作伙伴。再多的想法和创意,再冠冕堂皇的道理,也只是“freerider”的借口罢了。
, 百拇医药
IBM赞助了亚特兰大奥运会和悉尼奥运会。尤其是悉尼奥运会,IBM准备了6年的时间,安排了2000人的技术团队和4000人的志愿者队伍来保障信息系统的运行。仅为这届奥运会,IBM投入超过1亿美元。由此可见,奥运营销的第一要素就是实力。有关方面将奥运会赞助商分为全球合作伙伴、北京2008合作伙伴、赞助商、独家供应商和供应商五个等级,奥运会的这个分级合作传统,本身就是一道实力建构的门槛。一般企业如果自身条件不足以跨越这个门槛,也仍然可以进行一些奥运公益活动,或者打着奥运旗号进行促销,但前者叫为奥运做贡献,后者叫打着奥运旗号圈钱,尽管高下有别,但跟真正意义上的奥运营销尚有差距。
有专家担心,一些赞助企业未能很好地使用奥运会赞助权。自以为已经吃到“唐僧肉”的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市场开发计划,像是在拿着昂贵的入场券睡大觉。这种担心就目前情况看有些多余。中国企业对于“奥运营销”,不是重视不够,相反是反应太过狂热,有时甚至露出要将奥运营销拉下水的劲头。比如北京叫停中小学“奥数班”,随即就有学校推出“奥运英语班”。面对记者质疑,学校老师理直气壮:“学校已经停了奥数,现在已不是学科类培训了,而是奥运英语培训。”不久前,一名自称是水利部某下属公司的业务员在居民小区上门推销,称为响应“绿色奥运”的号召,提高饮用水水质,国家水利部开展免费为居民检测自来水的活动,并免费提供“XX”牌高科技净水器,该商品的市场价是600元,但现在只收取300元安装费。此外“奥运纪念金币”、“绿色奥运住宅”、“奥运庆功酒”、“奥运品牌编委会”等等名号,在某些地方相当泛滥。
奥运营销考验的是与奥运品牌对接的实力,“奥运特许”标志更进一步强调合作对象的层次划分,这是营销基本规则。对这个规则,不能简单地用“全民”热情来替代。而本土医药企业加入奥运营销竞争的唯一条件则是,建立高端品牌,大幅提升产品竞争力。
(黄宪), 百拇医药
奥运营销是最昂贵的市场营销。举个例子,将所有的TOP赞助商拿来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对体育比赛的赞助几乎都是连续的。可口可乐从1907年赞助美国棒球队开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1928年赞助奥运会以来,1930年赞助第一届世界杯,可口可乐从未停止过赞助这些活动。可口可乐的赞助预算在营销预算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尤其是1996年,赞助费高达6.5亿美元,约占当年营销预算13亿美元的一半和销售额185亿美元的3.5%。“我们会赞助2008年奥运会,我们还会继续赞助下去,100年也不变。”可口可乐公司态度坚定地表示。在这样的投入面前,尽管我们仍可以善意地提出“中小企业奥运营销”的话题,但大家心里明白,内地的中小企业没一家一年能拿出几亿元来赞助重大赛事。他们没有可能成为授权赞助商或合作伙伴。再多的想法和创意,再冠冕堂皇的道理,也只是“freerider”的借口罢了。
, 百拇医药
IBM赞助了亚特兰大奥运会和悉尼奥运会。尤其是悉尼奥运会,IBM准备了6年的时间,安排了2000人的技术团队和4000人的志愿者队伍来保障信息系统的运行。仅为这届奥运会,IBM投入超过1亿美元。由此可见,奥运营销的第一要素就是实力。有关方面将奥运会赞助商分为全球合作伙伴、北京2008合作伙伴、赞助商、独家供应商和供应商五个等级,奥运会的这个分级合作传统,本身就是一道实力建构的门槛。一般企业如果自身条件不足以跨越这个门槛,也仍然可以进行一些奥运公益活动,或者打着奥运旗号进行促销,但前者叫为奥运做贡献,后者叫打着奥运旗号圈钱,尽管高下有别,但跟真正意义上的奥运营销尚有差距。
有专家担心,一些赞助企业未能很好地使用奥运会赞助权。自以为已经吃到“唐僧肉”的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市场开发计划,像是在拿着昂贵的入场券睡大觉。这种担心就目前情况看有些多余。中国企业对于“奥运营销”,不是重视不够,相反是反应太过狂热,有时甚至露出要将奥运营销拉下水的劲头。比如北京叫停中小学“奥数班”,随即就有学校推出“奥运英语班”。面对记者质疑,学校老师理直气壮:“学校已经停了奥数,现在已不是学科类培训了,而是奥运英语培训。”不久前,一名自称是水利部某下属公司的业务员在居民小区上门推销,称为响应“绿色奥运”的号召,提高饮用水水质,国家水利部开展免费为居民检测自来水的活动,并免费提供“XX”牌高科技净水器,该商品的市场价是600元,但现在只收取300元安装费。此外“奥运纪念金币”、“绿色奥运住宅”、“奥运庆功酒”、“奥运品牌编委会”等等名号,在某些地方相当泛滥。
奥运营销考验的是与奥运品牌对接的实力,“奥运特许”标志更进一步强调合作对象的层次划分,这是营销基本规则。对这个规则,不能简单地用“全民”热情来替代。而本土医药企业加入奥运营销竞争的唯一条件则是,建立高端品牌,大幅提升产品竞争力。
(黄宪), 百拇医药